李某与王某均为聋哑人,系朋友关系。2019年8月,王某因家庭开支需要,陆陆续续向李某借款共9笔合计36800元。后受疫情影响,王某失去工作,资金周转不开,故未能依约向李某偿还借款。到还款期限后,李某多次催要未果,将王某诉至江都法院。
1.多想一点,让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江都法院立案庭经审查认为,该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适宜调解,遂委派特邀调解员徐致君开展案件诉前调解工作。调解员接手案件后了解到双方当事人均为聋哑人,为确保双方能顺畅表达其意愿,调解员邀请双方曾经的手语老师参与案件调解,以便更好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
2.多做一些,让司法为民落地生根
调解过程中,调解员放慢调解节奏,双方当事人通过“手语+肢体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及意愿,手语老师帮助确认和翻译。调解员则从法理情的角度出发,耐心地为双方当事人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手语老师再将调解员的意思向当事人进行“转达”,让双方既能“说”得清楚,也能“听”得明白。
3.多退一步 让调解彰显司法温度
经过调解员的耐心“沟通”和手语老师的在线“翻译”,最终李某与王某愿意各退一步,李某考虑到实际情况将还款金额降至36000元,王某承诺每月还款2000元,双方就还款方式、日期等达成一致意见。至此,这起“特殊”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得以圆满解决,“无声”的诉求在“有声”的调解中彰显出司法温度。
调解感悟
“这起借贷纠纷案件双方都是聋哑人,因此比一般的当事人需要更多关心和耐心。作为一名特邀调解员,希望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打通服务群众司法需求‘最后一公里’。”徐致君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