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若冰:以法之名 理家事 护“少”行
2022-10-24 16:12:00
 

  祁若冰/Qi Ruobing 

  男,19723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法学硕士,1993年参加工作,2005年进入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现任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家事少年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 

  厚植为民情怀,用“匠心”守护公平正义,以勇毅担当践行初心使命。从事司法工作18年,审理案件2500余件。2017年以来承办各类案件774件,无一被改发、差错案件,无一矛盾激化案件,工作绩效常年名列全院前茅。曾获评扬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8年被评为“全省法院援藏援疆先进个人”、2019年被扬州市法学会评为“扬州市首届优秀法学法律工作者”,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2021年被扬州市政法委选树为“全市政法英模代表”、江苏省委政法委表彰为“全省政法先进典型”,2021年在扬州新冠肺炎疫情关键期,第一时间主动请缨赴市外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守护群众,被扬州市级机关工委表彰为“最美逆行者”。积极开展“法治第二课堂”,2021年录制的《社会群体性纠纷及其化解》课件,被中组部选为干部培训优秀课程。力主创设了“德法同行进校园”、“少年家事维权直通车”等活动项目,20229月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祁若冰进入法院工作已有近20年的时间,先后在刑一庭、刑二庭、宣传处、执行局等部门重要岗位任职。2016年开始从事家事少年审判工作,现任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家事少年庭副庭长。他始终坚持“在手案件即最重要案件”,“案件没有大小之分,我敲下的法槌,我所撰写的判决书,极有可能改变他人的人生轨迹。”所以,祁若冰要求自己做一个“智慧型”的法官,让他所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是精品案件。 

  近年来,祁若冰主要承办涉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和矛盾繁复的家事案件,劝迷途少年、理家庭纷争,他如一缕阳光,驱散了笼罩在案情上的疑云,也照亮了当事人内心“隐秘的角落”。 

  三次夜探案发现场 

  抓取关键信息形成证据链闭环 


  他曾经审理一起故意杀人案件,被告人小卢是一名未成年人。由于案发地点位于市区的一处灯光灰暗的窄巷,沿途监控未全覆盖,案发现场的监控仅拍摄到有一个身穿黑衣蒙面的人将被害人推倒,再无其它。 

  “当时,虽然有监控拍到了一个背影,被告人也承认自己就是凶手,但因证据链缺少关键的一环——证明案发时凶手就在现场。案件审理一时陷入僵局。”在这起案件中,犯罪事实的拼图始终无法完整,祁若冰回忆,当时,由于大雨冲刷导致诸多痕迹已经缺失,案件基础证据十分薄弱。 

  如何证明黑衣人就是被告人?如何确定被告人当时曾在那里出现过?如何将案件的证据连接起来形成闭合的锁链?祁若冰曾三次夜探案发现场,在空无一人的窄巷,反复琢磨并模拟被告人行凶前后的心理变化、逃遁路线及用时。 

  “那几天,只要回到办公室,就看到他眉头紧锁,一直在琢磨那个案子。”同事回忆道。在一番抽丝剥茧之后,庭审中被告人自述的一句话引起了祁若冰的关注——其在行凶后曾用手机导航搜索逃跑路线。捕捉到这一信息后,他立即通知侦查人员对被告人手机解码,对手机导航记录进行排查。果然,侦查人员成功地在被告人手机的导航软件中找到了案发当天的搜索记录,并且确认,案发时被告人在距离现场15米处的地方出现过。至此,犯罪事实终于形成闭合的证据锁链,祁若冰脑海中那个始终缺失的拼图也终于完整,案件得以成功审结。 

  在涉及未成年人案件的审理上,祁若冰总是慎之又慎,因为案件的背后,关乎着“少年的你”整个人生。 

  “我认为,少年审判就是一项‘特殊的希望工程’,青少年普法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将未成年人犯罪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祁若冰力主创设了“少年家事维权直通车”“德法同行进校园”等品牌活动,“以前进校园,我总习惯于讲法理法条,现在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总是先讲道德、讲伦理,以德育人、以法服人,德法并重。” 

  明察秋毫理清纷争  

  封封“血书”终变鲜艳锦旗 


  于细微处见卓著,在疑难案件前显真功。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少庭面对的纠纷,往往就是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但祁若冰总能准确问题症结所在,寻找突破口,通过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弥合亲情、修复社会关系,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在扬州中院家少庭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一面面锦旗,其中有一面“公正执法公正为民”的锦旗,落款是一对父女,祁若冰笑着说,“你可能无法想象,这面锦旗是由多少封血书变来的。” 

  在一起争夺婚生女抚养权纠纷中,一审法院考虑到女童的生活需求,综合多方因素后,将女童判由女方抚养,而这一判决,引起男方小甲的极大不满。因生性偏执,小甲在一审判决后上诉至扬州中院,而且在此过程中写下“血书”寄送给多处,表达其争夺女儿抚养权的意志,“你们凭什么把女儿抢走?女儿是我的,我就算是拼了这条命也要夺回女儿的抚养权!” 

  一封封鲜红的“血书”,触目惊心,一个发狂的父亲,让人无法预知他将会做出何种更为极端的举动。 

  面对如此棘手的当事人,祁若冰勇挑重担,主动请缨审理该案。在详细了解案情后,祁若冰发现,其实男女双方并无实质性争议,都是出于对女儿的关爱。同时,通过前往双方居住地调查、倾听女童个人意愿、走访女童所在学校等方式,祁若冰心中有了化解方法。他多次将小甲约到法院谈话,以一名父亲的身份向小甲解释女童随母亲生活的缘由,让小甲逐渐放下心中的执念。与此同时,也通过作女方的思想工作,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确定由双方轮流抚养孩子。 

  在此过程中,小甲也逐渐认识到自己此前过激行为的错误,之后,以自己和女儿的名义,当面向祁若冰送来了这面致谢锦旗。送来锦旗时,小甲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祁法官,之前是我太冲动,给您添麻烦了。”祁若冰接过锦旗,拍拍他的肩,“麻烦谈不上,只是你这冲动的性子,是该改改啦!”说完,二人都哈哈地笑了。 

  克服重重困难援藏一年 

  为两地法院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西藏,拉萨,一个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圣洁之地”。2011年,祁若冰作为全省法院首批援藏干部远赴拉萨曲水法院。 

  “已经是11年前了,当时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饮食也不习惯……”面对青藏高原气候多变、氧气稀薄等恶劣环境,为了心中的“诗与远方”,祁若冰努力克服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大障碍,坚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老西藏精神,坚持了下来。 

  在那里,他曾骑牦牛深入深林80余公里化解邻里纠纷,也曾在深夜遭逢泥石流时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与藏族同胞昼夜不息抢险救灾……近一年时间里,祁若冰撰写了近12万字的心得体会,并在之后集结出版《只为途中与你相遇》一书,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美丽、真实、空灵的西藏。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挂职任拉萨曲水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期间,祁若冰主持并执笔制定出台了曲水法院相关机制建设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曲水法院民事审判庭、刑庭、立案庭以及执行局撰写了有价值的法学调研文章十余篇,得到了藏族同胞的一致赞誉。 

  时至今日,虽然距离当初援藏已经过去11年,祁若冰仍和曲水当地法院干警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适时为他们答疑解惑,为加强西藏和江苏两地法院交流作出了贡献。2018年,祁若冰被评为全省法院援藏援疆工作先进个人。 

  祁若冰的桌上永远都放着一本《苏轼词全集》,他笑着说,苏轼是他的“偶像”,“苏轼永远保持热爱生活、达观清雅的态度,是我不懈的追求,我也希望能够像他一般,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应对人生的各种可能。”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