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宝应县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 祁旭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很多幸福和谐的家庭里,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家的家训可以概括为“对党感恩、好学上进、勤俭节约”。我的祖辈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多年来,家训让我们受益匪浅。
吃水不忘打井人,永远不忘党的恩情
我的曾祖父是贫苦的农民,一辈子靠种田为生,租种地主的土地换一点粮食维持全家生计;冬春粮食没有了,则靠一条小船带全家划过长江,去无锡卖柴草度命。他最大梦想是能拥有自己的地。
后来家乡解放了,实行土改,我的曾祖父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我没有见过我的曾祖父,但听父亲说过:当年分得土地后,曾祖父像作了魔一样跑到田中抓起一把土,仰望苍天,满脸泪水。
曾祖父在世常常说: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我的祖父是油坊工人出身。
人们常说旧社会有三样最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这世上还有第四样最苦:榨油。
过去榨油全靠人力,那时无论酷暑严冬,榨油工人都是全身赤裸,在昏暗的油灯下,高举五十多斤重的铁榔头,一下又一下地打榨压油,全身汗如雨下,劳动强度极大。这是我父亲小时候亲眼所见,这种状况直到建国后油厂变成国有才改变。
那时我祖父一代人的梦想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用铁榔头打榨”。
祖父的梦想后来全实现了。
我的祖父深感党的恩情,他努力工作,并积极参加工人夜校学习,后来成为一名基层米厂的负责人。
他常说:旧社会我们是人下人,现在是国家的主人,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们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党的恩情永远不能忘。祖父说他后半辈子很幸福。
勤奋学习,好学上进
我的祖父是建国初第一批从工人中入党提干的产业工人。
他只上过三个月私塾,通过自学和苦练,写一手漂亮刚劲的钢笔字,能熟练地打算盘,在建国初的工厂里这是很难得的人才,因而很快被提拔为生产管理,他一个人管全厂三班的生产,还兼做统计员、化验员,照样把各事安排得有条有理。
父亲直到工作后,还是觉得字没有祖父写得好,父亲曾问过他窍门,祖父说:“学呀!谁最好你就跟谁学,直到赶上他超过他。”
△祁旭云父亲
我的父亲从小就特别爱看书,小学和初中的成绩十分优秀。
父亲不无自豪的说过,他上初中的时候有次考试5门满分500分,他考了495分,只有作文扣了5分。父亲后来通过努力考上了扬州中学,那时扬州中学是扬州地区最好的中学,只有每个县(市)优秀的学子方能被录用,父亲多次跟我眉飞色舞的说起,他中考的作文得了高分,中间引用了毛主席《水调歌头·游泳》的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祁旭云父亲
历史却和父亲这代人开了个不小的玩笑,“文革”使他们变成了“老三届”,父亲和他的同学全部走上山下乡和当兵做工的道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父亲因为新婚,又是晚婚刚得子,只得放弃高考。
但是父亲从没放弃过学习,只要有时间就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家里面到处是书。
尽管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但是父亲常常挑灯夜读,后来报考了自学考试,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汉语言文学自考文凭,1984年,父亲通过全县第一次招干考试进入县机关工作,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
在父辈的影响下,我努力学习,励学敦行。我于1999年考上南京气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4年通过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进入宝应县人民检察院工作。鉴于在检察机关工作,在法律氛围影响下,我参加了国家司法考试,但前几次没有通过,也曾失落伤心过。但在父亲的鼓励下我越挫越奋,终于在2014年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后来我自考了南京大学法学专业,并先后获得南京大学毕业证书和法学学士学位。
父亲说过: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必读书。好学上进、勤奋学习是我家不变的家风。
勤俭持家,力戒奢华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柏庐的名句,当时没有经历过困难时期的人不能完全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我的祖母经历过3年自然灾害,那时候祖母带着几个子女在乡下种田,他们在农村经历了“大食堂”以后的非常困难年代,差一点饿死。所以祖母对粮食和物品十分爱惜。
我小时候祖母在年老时仍保持两个习惯,一是菜油熬粥吃。她说好吃,父亲劝她不要这样吃,她说不要忘本。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明白,这是困难年代留下的记忆啊!二是对粮食和物品的特别珍惜。无论在哪个子女家里,她不允许家人浪费一粒粮食、一件物品,她常说:“一粒米要七担水呢。”以至后来连孙辈们都知道,只要她老人家在场,吃饭一定要吃干净,碗中不能留下一粒米,不然奶奶会说话批评呢!家里的旧衣服和旧物品祖母总也舍不得扔掉,总是修了又修,补了又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在《咏史》中告诫当朝者应勤俭爱民。诗人纵观历史长河,从前贤治国理家事件中,得出经验教训:勤俭节约与奢侈浪费为家国兴亡之关键。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今天,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苦奋斗历程,但戒奢以俭的道理并未过时。我们要继续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让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风尚继续引领我们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