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扬州市广陵区以推进司法行政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始终把青少年普法教育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创新青少年普法方式,多渠道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全力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六个一”工作体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支法治副校长队伍
加强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上好“新学期法治第一课”。区法宣办、区综治办等四部门联合发文,及时调整全区兼职法治副校长队伍,修订《法治副校长管理办法》,开展法治副校长观摩课活动,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在青少年普法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法治副校长配备率100%,依托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普法类社会组织、学校法律顾问等,每学期深入学校定期举办法治讲座2次以上,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学生受教育面达100%。
一套普法教材
广陵区将法治教育纳入青少年教育体系,积极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实施。全区中小学均设置法治课程,全区所有中小学均使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开展法治教育。同时,针对小学、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分别研发6个标准化教案和配套PPT课件(总计18个),将预防校园意外伤害、校园欺凌、校园诈骗、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内容,以及《宪法》、《民法典》、《交通法》等法律法规渗透到课程之中,充分实现对青少年分学段分主题的精准普法教育。
一批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目前,开设有“云上村塾”网上普法课堂、网上宪法教育馆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馆等一批线上法治教育阵地,线下依托消防法治教育基地、青苹果树人苑青少年普法基地、禁毒法治教育基地、“小雨伞”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青少年公民警察学校和曲江交通安全主题公园等一批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了“线上+线下”的青少年法治教育阵地建设模式,为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一份法治课间餐
通过“微电影”、“公益海报”“法治示范课”“法律知识小问答”系列手册等多种载体,将法治教育延伸到课间和课堂外。在“法治基本餐”足量供应的基础上,强化“法治特色餐”的配置,结合社会热点,定期开展预防违法校园贷等主题法治宣传活动;在全区各学校校园网同步开设“小雨伞”说法专栏,实现校园普法网络全覆盖;在全区中小学开展普法“微体验”活动,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努力提高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的兴趣。全区各校外辅导站、电子阅览室组织青少年观看法治电影56场次;制作电子小报815份;制作宣传栏186期、板报135期、受教学生150000人,极大地推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系列法治文化作品
挖掘广陵区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精心创作剧本,拍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法治微电影《三岔口》、法治动漫《成长不哭泣》。鼓励支持教师、学生参与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和法治文化产品研发,制作了“德法相伴”“十二个好习惯”“《民法典》道旗“等青少年法治文化产品等百余种。汶河小学根据谐音,把每年的5月7日定为“无欺凌日”,开展“5·7”校园无欺凌特色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引导广大青少年崇德、尚礼,增强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系列普法活动
持续推进校园普法“四个一”工程,确保全学年周期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相应普法活动。每周举办一次“校园法治晨会”,以“身边事”给学生讲述“身边的法律”;每月举办一次“法在心中”主题班会,通过模拟法庭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讲授法律知识;每学期组织一次法治手抄报展览,引导师生结合校园社会实际参与普法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法治夏令营”,以警示教育、旁听审判等方式,让青少年身临其境感受法治氛围。同时,联合区法院、区检察院、妇联等相关部门开展“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积极开展法治巡讲活动、“开学法治第一课”、法治主题班会活动,开展《反家暴法》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开展“青春不‘毒行’”活动,推动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依托禁毒教育基地,开展禁毒教育专题宣传,深化学生安全普法;开展“快乐学法,欢度暑假”、“小小法治宣传员”等法治夏令营活动等,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学法乐趣,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法律、践行法治,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好少年。
近年来,全区29所公办中小学全部创成扬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和扬州市平安校园,其中2所创成省依法治校示范校。3所学校创成国家、省、市“消防安全教育示范校”,7所学校创成“扬州市毒品预防教育示范校”,23所学校获得市平安法治建设奖、市法治优秀校园、区法治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我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创成率达80%以上,位居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