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扬州市邗江区康乐社区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共治“五治融合”为抓手,持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2020年,康乐社区聚焦“网格”微单元,用绣花功夫,探索破解社会治理“谁来治”、“怎么治”和“治什么”的难题,通力搭建基层社会治理“样板间”。
政治引领“吹哨”
聚力打造社区治理“主控室”
充分整合辖区内各类组织、各类群体力量和资源,持续释放“1+1>2”的集群效应。
“三级阵地”构建“强堡垒”。按照“社区抓网格、网格管党员、党员带群众”的联动模式,建成“红盟微家”、“红色网格工作站”、“红色基点”三级网格“微堡垒”,让机关下派人员、青苗网格员、红盟会员、热心党员进驻网格,在社区治理、疫情防控、矛盾化解工作中主动作为,共同把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红色物业”勇当“先锋队”。深挖“红色物业”潜能,运用“红色物业会客厅”、“幸福敲门八巧法”、“红管家维修队”等服务功能,先后帮助居民抢修水电52起,协调邻里矛盾78件,新增停车位36个,用民生小事描绘红色底色。
“三社联动”打好“组合拳”。深入推进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的互动机制,围绕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青少年、社会救助、特殊人群干预等服务体系和社区自治服务,项目化运作“红色公益O2O”、“为梦出发,共享阳光”精神残疾社区融入计划、社区协商民主培育工程等项目,助推“三社”开展精准服务。
多元要素“报到”
合力制造社区治理“助推器”
把社区治理各要素全面整合、系统集成,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社区治理新格局。
“美好指数”补“短板”。紧盯问题破局、瞄准“短板”用劲,“美好指数”是康乐社区自设的群众满意度风向标。根据民意测评组反馈,康乐南门“高邮面馆”油烟油污、车辆乱停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社区党委及时校准治理靶向,召开“四方联动”联席会,联合康乐物业成功劝离面馆,并协助寻找新店址。
“联合接访”锻“长板”。培树“联合接访日”品牌,整合多方利益主体,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各个网格,实现接待—受理—流转—处理—反馈—办结—回复的全流程闭合回路。先后解决了春江新村电梯加装、新华中学教工楼施工隐患、康乐幼儿园放学时段道路拥堵等73件与居民息息相关的问题,将基层治理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民生茶馆”筑“底板”。完善“民生茶馆”多元议事机制,发挥“五字流程”工作法效能。持续放大武庄8号楼群自治“头雁”影响力,实施“自治雁阵”计划,不断完善楼群与楼群、楼群与社区、楼群与业委会等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着力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垃圾分类督导、公共设施维护、邻里纠纷调解、困难群体帮扶等工作,办好群众身边事。
复合治理“出效”
倾力建造社区治理“头等舱”
狠抓社区治理业务迭代更新、谋深谋细,构建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的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
“社区法典”“送”和谐。加强“软法”建设,扩充《社区微法典》。除已有的居民公约、自治规则等规定外,依据“美好指数”测评弱项,新增康乐商会商铺公约和绿色环保公约,一方面解决了小餐饮商铺困扰居民已久的油烟、排污、噪音等难题,另一方面为垃圾四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工作奠定了基础。
“道德银行”“蓄”文明。充分发挥模范党员、文艺团队、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工匠骨干作用,引入“道德积分制”,建立“当好人、做好事、存积分、兑实物、享荣誉、促和谐”为主要内容的“道德银行”,将善举美德、好人好事的行为量化积分,每半年进行一次积分兑换,年底评选“康乐十佳好人”和“先锋管家”,以道德积分制有效实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正向引导”。
“智能互联”“云”服务。提档升级“微邻里”网格化服务系统和“康乐网格可视化管理云平台”,实现特殊人群分类管理、精准服务。全面推行“全科社工+网格化”工作模式,由全科社工担任网格长,并聘请288名居民骨干担任兼职网格员,组建了网格党小组长、楼栋长、保洁员、治安员、物管员、调解员“两长四员”网络架构,推动辖区9个网格、3521户居民、480户沿街商户全部“上网”,搭建起一个智能互联大数据库共享平台,为社区治理决策提供了精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