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叔叔,我在网上被骗了!”
1月23日,12岁的小依在家长的陪同下向高邮警方报警称遭遇网络诈骗,损失了两万多元。
原来,当天下午,小依在家用奶奶的手机浏览某短视频平台时,刷到一个自称可以免费领取某网络游戏皮肤的视频,平时很爱玩这款网络游戏的小依看后十分心动,便按照视频内的教程添加了“客服”QQ号,在扫了对方发来的一个所谓的“免费领取用二维码”后,手机里跳出了微信及绑定银行卡即将冻结的提示,小依这下可慌了神,急忙求助之前那个“客服”。
在“客服”的指挥下,小依先后将奶奶手机内的微信支付码、支付宝支付码都提供给了对方,并按指示输入了支付密码。事后,小依意识到自己可能遭遇骗子了,但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很快,小依奶奶手机微信、支付宝以及绑定银行卡里的2万多元都被骗子陆续转走了。
近年来,在玩游戏过程中上当受骗的事越来越多,仅去年一年高邮警方就接到此类报案74起,累计损失60多万元。
为何会有这么多人上当受骗?
骗子的套路都有哪些?
广大市民应该如何预防呢?
咱往下看
案例回放 高邮多地均有市民被骗
2020年1月28日
高邮的王先生来到辖区派出所报警求助。据王先生介绍,事发当天他在家中玩一款网络游戏时,突然有网友主动与其搭讪,称游戏公司正在搞活动,目前有特别大的优惠活动,充多少送多少。王先生一合计,自己平时喜欢玩游戏,相继也充了不少钱进去,这么大的优惠确实很难遇到,他也没多想,就按照对方所说,通过支付宝扫描对方发过来的链接里面的二维码,分几次共转出现金4000多元。让王先生没想到的是,不但没有额外送游戏币,连该有的也没到账,再联系对方时,对方已不再理会他。王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上当受骗了。
2020年4月11日
张先生在网上出售一个不怎么用的游戏账号时,突然有自称“客服”的人员与其联系,称其游戏账号出售资金被平台冻结,需转账解冻才行。结果张先生一时没反应过来,按照对方提示和账号进行转账“解冻”,结果被骗了11400元。
2020年8月17日
秦女士在家中玩游戏时,犯罪分子通过某游戏平台联系她,并引导其添加QQ好友,经过一番聊天后,对方告诉秦女士自己是做金融的,目前有个好项目,给其转账,转多少返还多少,还可以得到高额利息,秦女先是小额度转,确实如对方所说,本金和利息都返了。然而,在其后来通过微信、支付宝扫描其发送的二维码向其转账14000多元后,对方将其拉入了黑名单,她这才知道上当受骗了。
警方归类 游戏类诈骗主要有四种
近日,高邮警方对去年一年的案件进行了梳理,发现骗子在实施网络诈骗过程中,很多时候用的是同一种手法。于是,民警将手法相同的骗术归为一类,最终发现在这些被骗案例中,骗子主要采取了以下4种行骗手法。
01 骗子冒充游戏币售卖家,以线下搞活动为由,让加其QQ或者微信,然后以“买多少送多少”为幌子,骗受害者向其提供的账号或者二维码转账,一旦钱转到对方账户,很快便被拉入了黑名单。
02 冒充游戏币售家发布广告,显示充值后,会得到较正常情况下充值多得多的“福利”,只要有人相信,向其提供的账户充值,便上当了。
03 冒充游戏币售卖家,以账号冻结需交保证金为由,骗取别人到某固定充值平台转账“解冻”,其实对方只是通过某些木马程序,了解到你在出售账号这一信息,以此进行蒙骗,让别人给其转账骗钱而已。
04 通过木马程序,在一些品牌网站页面上,设立充值链接,通过表面假相给人造成误导,诱导别人充值,稍有不慎便会上当。
警方提示
01 不要轻易点击对方提供的网址链接、填写个人资料,更不能直接向交易对象的账户直接汇款,否则你的钱就进入了骗子的口袋。
02 不要轻信所谓的“低价充值”和“高价收购”,网上交易时,不要轻易进入不熟悉的网站,可通过知名搜索引擎确认网站的真伪。
03 “账号冻结”、“解冻要交手续费”都是骗子惯用的伎俩,目的在于诱骗受害者不停地向虚假平台账户充值,其实就是转账到诈骗分子账户,永远都不可能提取出来。
04 网游诈骗一般以正规网站面目出现,辅以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很多沉迷网游的年轻人容易上当受骗。除此之外,就是在涉及到转账时,一定要谨慎,在不明对方真实情况之下,不要轻易向对方账号和提供的二维码转账,防止上当受骗。
05 警方同时提醒广大市民,如在生活中遭遇通讯网络诈骗,应及时拨打110报警,向警方提供如下内容:受害者个人信息;受害者转出现金的账号及开户行;骗子的账号、用户名、开户行以及受骗时登录的网址链接;汇款凭证和聊天记录截屏。
来源:高邮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