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达难”是一个制约法院审判质效、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长期性、瓶颈性问题。近年来,盐城两级法院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责任导向,抢抓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转型升级的“机遇窗口”,建立健全与邮政公司的长效合作机制,通过“信息跑路+邮政跑腿”的专业模式直击“送达难”的要害。截至目前,全市法院累计送达案件56035件,发送任务215340件次,电子送达成功率79.05%,各项送达指标位居全省法院前列。
共绘“同心圆”
“通过电子送达,有的案件在5分钟之内就能完成一套完整送达!这在以往都是不敢想象的!”面对集约送达模式带来的“红利”,盐城中院立案庭庭长孙建华很有感触。
“难”字当头,就得“闯”字为先,闯出新路子、磨出新机制。
通过密集调研和多方论证,紧盯“聚合专业优势、强化减负增效”目标,盐城中院携手中国邮政集团盐城市分公司联合打造一体化综合送达工作平台,由对方派驻专职人员开展集中送达,推动全市法院送达工作质量、效率和动力的深度变革。
自2020年7月正式上线运行后,一系列“化学反应”加速生成:送达事务更集约,中院设送达中心,10家基层法院设分中心,将全市法院除刑事案件以外的送达事务予以外包,线上送达统一集中至中院,线下送达由各法院与派驻邮政公司对接;送达资源更多元,送达不再简单依靠原告提供信息,而是高度重视利用中国移送、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实名通讯号码数据库,并发挥邮政的信息流、实物流优势,让送达更加精准便捷;送达方式更专业,完善集电话、短信、邮递、直接、留置、委托、公告等送达方式的标准和顺位,努力探求送达的最佳路径。
面对新生事物,培训教育和宣传推广必不可少。对内,盐城法院累计组织集中培训18场次,讲清方法、说透规则,推动审书人员娴熟运用;对外,与司法行政机关、律协加强联动,利用官方微信开展系列宣传,让电子送达方式走进群众心中。
压实“责任链”
前不久,在大丰法院某民间借贷案件的开庭通知送达中,邮政送达专员通过通讯号码数据库查询到被告夏某的手机号码后,迅速与之联系。经耐心解释,夏某接受电子送达方式,文书送达实现“网上办”“掌上看”。
从书记员提送任务到送达专员接受指令,再到当事人查阅信息,全程均在线上完成,“一键点击、秒速送达”的成效让电子送达的优势充分彰显。
对于每起案件的送达,书记员审核无误后,通过办案系统将送达任务推送至送达中心。中心实时自动接收任务,并以电话、短信的线上送达方式为优先选择。
实践中,当接到送达指令后,审核人员将对送达文书的要素是否齐全、印章是否到位等进行全面核查,通过后,即根据送达专员的工作总量动态分配。不符要求的,中心将退回并说明理由。
对于送达任务,送达专员电话联系受送达人,核实身份、讲明事由,确认电子送达的接受意愿。如受送达人同意,电话通知送达内容,并将相关信息通过短信推送。当事人愿意的,也可来法院自取。所有工作均全程留痕。
这其中,对电话未通者,送达专员必须每个半日联系受送达人1次,连续1.5个工作日未联系上的,转为邮递送达。此时,文书和回证自动打印,送达专员集中粘贴、分拣,送达回证通过“云柜”系统及时交予相关部门。
邮递送达由邮政线下专送组负责,要求同城邮件“半日递”,切实做到“上午发起,下午送达”。
据统计,通过集约送达,盐城法院送达周期从以前的15日以上普遍控制在7日以内,送达效能大幅提升。
壮大“增长极”
如今,走进盐城法院集中送达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屏显示的文书送达大数据表格,涵盖电子送达成功率、送达方式耗时等核心指标,为中心的科学有效管理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张图,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集约送达过程中哪些环节有短板,哪些法院和部门有短板,这将为改进法邮合作、创优送达机制提供有益参考。”邮政公司派驻法院的项目经理施芹解释道。
将严格管理贯穿于集约送达的全过程、各领域,这是盐城法院一以贯之的鲜明态度。
线上操作实时掌控
送达中,重抓盐城法院自主研发的信息化流程节点管控系统运用,通过流程节点的期间设置和预警,倒逼书记员及时高效地发起送达任务、注重对送达过程的线上监控,倒逼法官认真审定送达的效力,形成送达中心与审执部门的良性互动;重抓无纸化办公和电子印章一体化运用,推动法院之间、当事人与法院之间以电子文本形式进行信息流转;重抓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对送达中心区域全域录音录像,终端电脑全部纳入违规外联和安全准入系统管理,实行文件打印行为审批,最大限度压降安全风险。
伴随着集中送达工作的有效推进,盐城中院相继出台和完善《关于推进盐城法院集约送达工作规范(试行)》《集约送达中心服务工作规范》等制度性规范,推动“线上送达优先、线下送达补充、特殊送达分类、公告送达兜底”的送达体系不断向成熟定型靠拢。
智能、精准、高效的送达工作为审判质效提升注入了“一池春水”。2020年,盐城法院共审执结各类案件120650件,各项核心指标稳中有进、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