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舱门到家门,看“大白警察”怎样筑牢盐城疫情境外输入防护墙
2020-04-01 11:05:00  来源:平安盐城、交汇点

  3月27日17时30分,北京新国展中心,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道。江苏省盐城市公安局民警董跃忠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全副武装化身“大白警察”,将在英国留学的小王转运回到盐城。隔离期间,小王写下《从伦敦再到北京,不眠的30小时》一文,向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民警致谢。 

  连日来,盐城公安组织警力奔赴北京、南京、上海、昆山等地,助力口岸严防输入风险,24小时值守转运陪护境外人员,“从舱门到家门”全流程闭环式防控,筑牢疫情境外输入的防护墙。这些“中转站”如何运行,感谢信背后有何故事?记者日前进行了探访。 

  他们昼夜运转 

  架起从舱门到家门的闭环通道 

  如何阻断境外疫情输入通道?如何前移关口、精准防控?盐城市涉外防控协调组决定组建临时战斗实体,派驻工作组到各口岸筑牢“前沿堡垒”,稳固第一道境外入盐防线。 

  “我们连夜筹集10天防疫物资,协调2处转运工作场所、4台保障车辆,抽调19名精干力量,于13日中午进驻北京。”盐城驻京工作组临时党支部书记、市公安局二级高级警长窦中祥介绍,专班由盐城市公安局牵头、驻京办配合,市卫健委、外办、信访局等部门参加,一天完成组建任务,并于13日当晚成功转运第一位西班牙留学生回盐。 

  上海、昆山、南京……随着盐城涉外疫情防控工作组陆续入驻口岸,“以点串线、以线保面”的工作网络快速成形,一条境外来盐人员“从舱门到家门”快速转运的“闭环通道”迅速运转。 

  盐城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民警汪会亮是首批驻沪工作组民警。作为涉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先头部队,3月7日,汪会亮和医生、翻译组成3人转运小组,成为上海浦东机场至昆山花桥中转站的“摆渡人”。“我们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出发。出一趟任务要五六个小时,有的时候一天出三趟任务,几乎都是在车上打个盹。”汪会亮说。 

  “每天在这张小办公桌上,等待一批又一批前往江苏的旅客来登记信息,然后引导他们进入等待区,等候转运人员的接送,碰到韩国朋友我还可以帮助翻译。”在上海浦东机场负责旅客信息登记的民警齐琛既是战斗员,又是翻译员,迎来的是一张张不懂流程的疑问脸,送走的是一面面完成程序的笑脸。 

  分流、登记、护送,每一班打的都是“团队战”。“转运旅客未落地隔离绝不撒手、转运小组未报平安返回绝不休息、数据统计未汇总上报绝不放下。”盐城驻京工作组联络员、市公安局审计处副处长吴建业说,为给接送转运“闭环通道”画上一个完美的圈,民警们一直在琢磨沉淀经验。 

  “能不能再快一点,再高效一点完成转运工作?”这样的问题萦绕在盐城驻宁工作组负责人、市公安局警卫支队四级高级警长常劲松的心头。他顾不上奋战多日的疲惫,与其他运转组和专班成员交流讨论,结合南京禄口机场口岸特点,手绘了转运工作流程图。按照他设计的流程图,转运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他们无畏逆行 

  始终战斗在涉外疫情防控一线 

  静悄悄的夜,警车一路压阵,警灯不断闪烁。 

  这样的场景,盐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王颖宁早已习以为常。2月14日,王颖宁全程护送车队去湖北黄石支援物资,随后换个“战场”又继续战斗,赶赴昆山开展境外人员的接驳警卫开道工作,日均行程达700公里。 

  完成转运任务并不轻松。转运车辆空间狭小密闭,民警转运时风险高,需要每天开车前进行整车清洁消毒和专业防护装备换装,然后才能赶赴候车点,送完一班后,再次进行整车消毒,重新出发下一班,一天下来口干舌燥、腰酸背痛成为了平常事。 

  不分昼夜、永不停歇,转运民警一天14个小时连续作战,“一直在路上”成了工作常态。这支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坚韧的意志力,确保了防控工作顺利推进。 

  盐城驻昆山工作组负责人、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一级警长谭坚政说,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装备工作,一个班次下来,整个人像在“蒸笼”里走了一遭,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护目镜都是雾气,脸上也被口罩和护目镜勒出深深的印迹。 

  “承担这样的任务还是第一回,在未知风险下,心里不免有些忐忑和不安,但我知道,任何困难的事都需要有人去做,我一定坚决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刚工作8个月的新警夏玮怡说,一天十几个小时的任务,让他不敢进一滴水,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导致的供氧不足,让他甚至无法在车上睡上一分钟。 

  战“疫”一线,处处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尽管他们岗位不同、职责不同、年龄不同,但为了确保入境抵盐人员的健康安全,为了守护好百姓的平安,面对连日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犹豫和退缩。 

  他们用心用情 

  服务“直通车”温暖回家之路 

  “我是盐城警察,我们来接您二老回家!”说起第一次转运的旅客,驻宁工作组民警董宏还记得当时的开场白。有一对辗转30多个小时从瑞典回国的盐城籍老夫妇,在飞机上一直担心怎么回家。下了飞机,老人意外地发现这一路都有人指引护送,特别是看到白色防护服上“盐城警察”四个字,悬着的心一下子就定了。“告别之际,老人连声道谢,感觉一下子暖到心里。”董宏说。 

  从舱门到家门,盐城转运民警不仅是安全员,还是服务员。 

  “饿了吧,这里有饼干、火腿和牛奶。”机场等候区和转运中转站里的服务台上,摆放着这些食物供旅客填饱肚子。“太贴心了,亲身经历才知道,国内的疫情防控抓得这么严,工作人员的服务保障这么暖心!”正在排队的旅客们在互相交流着这次返乡之旅的体会。身后的盐城工作组人员欣慰地笑着,“这都是我们该做的,欢迎回家!” 

  欧洲留学回来的潘迪在递给驻京工作组的《归国归乡之感》中写道:“填好信息,量好体温后,还被贴心地询问需要零食和水吗?着实被这样的体贴小小感动了一把,特别对于我们这种旅途中不吃不喝将近20小时的人来说,就像是冬日里一杯暖暖的茶,小酌一口,温暖立即就能遍布全身。” 

  总有一抹亮色让人心生温暖,总有一个瞬间令人为之感动。 

  “我见到的每一位英雄,身上披着的都是那套熟悉的防护服”“因防疫,需要我们身体接触很少,但我们的心却贴得最紧”“工作人员热情地招待我们,对我们这群境外返乡人员嘘寒问暖,顿时一股暖流袭卷全身”……归国人员积极配合工作人员,留下一份份有温度的文字,温暖着“疫”线民警们的身心。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