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2021年8月以来,徐州市贾汪区充分发挥政法单位职能优势,坚持扎根基层、多方联动、前端防治,创新探索“聚焦重点困难人群帮促转化,聚焦突出问题帮助解决,实现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的“两帮两认同”社会治理模式,用心用情服务重点困难人群、推进平安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摸清民生之“底”,持续提升分析研判精准性
为做好服务保障、兜牢民生底线,贾汪区委政法委坚持把底数弄清、情况吃透、问题找准,开展精准排查服务,将原有715个综合网格进一步细分为2166个“微网格”,并配备2166名“微网格员”,充分发挥“针尖”优势,对网格内的重点困难人群进行逐一走访,建立独立台账。同时,还健全动态进入和退出机制,对重点困难人群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人员精准、数字精准、情况精准。在前期摸排基础上,全区445名政法系统干部对重点困难人群进行分类精准包挂,并建立常态化定期走访机制,对“一般情况群众”按照“有事上门、无事不扰”的原则进行服务,对“特殊情况群众”落实每周一次不少于半天的走访服务,切实将真情服务“送下去”、群众企盼“集上来”,并详实记录《民情日记》,确保入户走访无遗漏、解决群众困难全覆盖。
厚植稳定之“基”,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为进一步夯实平安稳定基石,贾汪区委政法委围绕重点困难人群制定了分类施策计划,标准落实服务措施,争取区财政列支1000万元资金实施重点困难人群温暖保障工程,并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展身心健康关爱服务;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乡贤人熟、事熟、德高望重、群众信服的优势,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用老百姓的法儿,平老百姓的事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区政法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及12个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通过乡贤牵线,自带饭菜与信访人同吃“连心饭”,着力解决他们的诉求和实际生活困难,促进了一批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去年全区群众满意率达98.9%。
增强服务之“效”,持续提升改善民生加速度
为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贾汪区委政法委大力推动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项目。统筹整合镇村干部、基层网格员力量,创新开展“点亮微心愿·网格员在身边”活动,在全区132个行政村(居)成立“微心愿”服务小分队,建设“幸福小院”“邻里守望中心”“帮帮团”工作室等服务平台,常态化提供助学助餐、理发洗澡、送医购药、改善居住条件等服务,探索出“精准服务人群、固定服务人员、固定服务场所、固定服务项目”的“一精准三固定”服务模式。目前,全区共征集“微心愿”2162条,实现“微心愿”2089条。同时,还在“微网格”中按照“六有”标准(有场所、有标识、有制度、有设施、有活动、有档案)建设“议事厅”,议事长均由网格员(小组长)担任,并由村民推选6至7名老党员、老干部和老教师等德高望重、热心服务的居民作为“议事厅”成员,帮助群众解决揪心事、烦心事、糟心事。去年5月,社区居民李某发生交通事故,其家人在赔偿方面与肇事方产生矛盾,网格长召集“议事厅”成员积极做好双方的沟通协调工作,最终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创新实施“校园安全1号”专项行动,探索构建政法单位、基层组织、学校、家庭“四位一体”工作体系,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一表五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依托区检察院“一汪星辰”未检工作室,常态化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并加强法治副校长选配、管理和使用,建强用好“校园普法讲师团”,引导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压实治理之“责”,持续提升制度规范支撑力
为确保“两帮两认同”品牌叫得响、立得住、有实效,贾汪区委政法委坚持抓常抓长、久久为功,做强要素保障,凝聚工作合力,获得区委高度重视,并将“两帮两认同”工作作为全区“两在两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以区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每2周开展一次专题调研工作,带头包挂走访、带头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现场走访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推动投入近1500万元协调解决困扰老百姓近10年的房屋漏雨问题;完善吹哨报到机制。“微网格员”将日常巡查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及隐患作为“吹哨”线索,按照“常规哨”(镇、村可以自行处置事项)、“协同哨”(需区级部门协同处置事项)和“应急哨”(需快速处置的各类突发事件)处置程序快速进行处置,实现小事村级自治能动干、大事镇级协同融合干、难事区级牵头攻坚干。同时,制定“吹哨”奖励四条意见,调动“微网格员”全面掌握网格内“人、事、地、物”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人在格中管理,事在网中化解;完善群防群治机制。注重统筹专门力量和社会资源,在整合政法机关力量资源、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组建2316名物业保安、“微网格员”参加的“巡防联盟”队伍,及时掌控社会面治安情况,凝聚平安法治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