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披袍执槌,只为照亮万家灯火
2021-06-18 09:29:00  来源:徐州政法

   

  王震,1984年8月出生,法学硕士,中共党员,现任徐州市睢宁县人民法院刑庭庭长、审委会委员,一级法官,兼任“全国法院扫黑除恶审判专家库成员”,“江苏省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理事”。曾获“中国法学会全国优秀法律文书三等奖”、“江苏省优秀法律文书特等奖”、“个人二等功 1次”、“个人三等功3次”、“嘉奖1次”、获得“徐州市最美法官”、“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王震法官从事刑事审判工作10余年,主审、参审各类刑事案件2000余件。扫黑除恶以来,连续三年承办并审结了三件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大影响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中央电视台、人民法院报专题、专版报道其扫黑除恶事迹,入选全国法院扫黑除恶审判专家库。办理的陶磊等22人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入选“全国五大集中宣判典型案例”,获“全国首届百篇优秀法律文书一等奖”,对该案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判决,开启了对涉黑组织破坏环境资源行为承担环境侵权责任的先河,撰写的案例获“全国优秀案例分析三等奖”。审结的程杰等62 人黑社会性质组织案被评为全省扫黑除恶四大典型案例,在省、市范围内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对涉黑案件审理的“睢宁模式”。审结的张光明等29人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写入江苏省高院人大报告。办案的同时充分利用司法建议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提升和农村自然资源的保护,连续二年获“全省优秀司法建议”。
  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驱萧楚女曾说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王震就是这样的人,秉持初心、匠心,精雕细刻每一件案件,用司法公平正义照亮万家灯火。这位“匠心”法官就是睢宁县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2020年度人民法院十大亮点人物、全国法院扫黑除恶审判专家库成员、江苏省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理事王震。
  担当,“亮剑”黑恶势力

  2017年,22名被告人,7项罪名,108册卷宗,185页 11.17万字判决书;2018年,62名被告人,13项罪名,277 册卷宗,584页 32.47万字判决书;2019年,68名被告人,17项罪名,751册卷宗,357页20万字判决书。这是王震连续三年审理的涉黑案件的数据,数据只能说明结果,却不能涵盖过程…… 

  “告诉爸,别等我了,今晚不能回去陪他了。”2018 年11月26日晚上11点,王震给妻子打去了电话,转告从山东专门赶来探望他的父亲。这是已经连续加班多日的王震,正在审理继2017年案件后的又一起指定管辖的重大案件。而理解儿子的父亲第二天悄悄地走了,临行前在留言条上写着:儿子,专心办好案件。这一天,是全国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一个普通的日子,也是王震法官忙碌工作的缩影。 

  这起案件全案62名被告人,64名辩护人,五六千份证据,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司法硬仗。“黑恶必除, 除恶务尽”,是决心更是要求。在王震的办公室,堆放着近300 册卷宗,连续奋战两个月,对100余起违法犯罪事实进行细致地审查,对繁杂的证据材料进行抽丝剥茧地梳理,最终,形成了800余页详尽的阅卷笔录。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 公平无私。2018年11 月21日至29日,这是案件开庭审理时间,连续9天,每天主持11小时的庭审。庭审结束后,他除了早上与合议庭研究庭前会议和庭审中发现的问题,晚上还要预测庭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究完善各项预案,一直要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仅仅75天时间里,让62名被告人无一逃脱法律制裁。在扑朔迷离的案情面前,王震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公正司法的为民宗旨,更让人看到了他对法治信仰的绝对坚守。 

  匠心,“雕琢”司法精品 

  “法施于人,虽小必慎”这是王震从事刑事审判工作的座右铭。认识王震的人都知道,他办案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细”。 

  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铸就了王震严谨的办案作风和行事风格, 形成了大胆决断,仔细审查的工作习惯。他每办理一起案件卷宗材料都要一页一页地仔细看,证据一个一个地认真审查,严格把好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使所办案件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性准确、量刑适当,把所有案件办成“铁案”。 

  王震倾注精力不只在疑难复杂类、扫黑除恶类的大案件上,对他来讲再小的案件也不小,把所有的案件都当成大案件在办理,像寻衅滋事、邻里纠纷矛盾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等案件,虽然只有三四十页的卷宗,但他往往都要花费很多精力。在一起故意伤害案件办理中,他的法官助理看到被告人受过刑事处罚就轻易将其定为累犯,而王震经过审查卷宗看到被告人第一次判刑虽然已是成年,但是其犯罪时间在未成年的时候,因而,这次刑罚并不能构成累犯,如果这一点不注意到很有可能将案件办成错案。 

  “公堂一言断胜负,朱笔一落命攸关。”是刑事审判法官肩上的千斤重担、万钧责任。2018年11月21日至29 日,连续9天的高强度庭审结束后,王震制作出548页、32.47万字的刑事判决书,但王震不敢松一口气,在三天的时间里将判决书认认真真校对了6遍,直至交付印刷,他才安心睡一个好觉。在庞大琐碎的证据材料面前,王震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注重细节、追求极致的工作作风,更让人看到了他对工匠精神的认真诠释,对工匠司法的无上追求。 

  奉献,“擦亮”司法品牌 

  成功的花朵固然艳丽,但探索的脚步却是那样艰辛,其中倾注的心血只有王震本人最清楚。刚接手涉黑案件时,面对数几十名被告人、数百本案卷、数千份数据,摸不着头脑,理不清头绪。但王震知难而进,别出机杼,他深入践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与公检司协调配合,凝聚起专项斗争强大合力;突出庭前会议实质化,提高审判效率;积极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促使被告人自愿认罪悔罪;创新了“集中研判、分段审理” 高效方式,圆满审结3起重大涉黑案件, 被上级法院誉为涉黑审判“睢宁模式”,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三年,王震为守护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宵衣旰食、朝乾夕惕。以精深娴熟的业务,揽法理嫁接实践,162名被告人,1126页63.64万字判决书,让每个罪犯无一逃过法律的制裁,谱写“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法治信仰;以精益求精的标准, 用匠心雕琢初心,1151册卷宗,1139张光盘,14000余件书证,一页一页,一帧一帧,一张一张,让每个“司法产品”完美无缺,镌刻“工匠精神、工匠司法”的法治内涵。他2017年办理的涉黑案件入选最高院典型案例,2018年、2019年办理的涉黑案件写入省高院工作报告……而这些成绩的背后,人们却很少知道他牺牲了什么? 

  2019 年12月20日凌晨3点,正在办公室研究案情的王震突然感觉胸闷、心慌,强烈的恐惧感弥漫在王震的心中,脑海中想着,自己如果走了,妻子、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双方年迈的父母该怎么办?女儿四岁了,自己没给她过一次生日,没送她去过一次幼儿园,没看过她一次节目表演,更不用说对父母、对妻子、对家庭的亏欠…… 

  后来到医院检查,王震才知道这次胸闷是因为过度伏案劳累导致心肌缺血。如今,他的眼睛,因为熬夜看卷宗,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脆弱,已经演变成习惯性充血。对于这些,王震却说,“我不后悔,我和全省法院的刑事法官们一样,打造平安江苏是我们的毕生追求,牺牲再多也值!”在不甚了了的案件面前,王震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更让人看到了他对党的事业的绝对忠诚。  

  披袍执槌,槌声回响,正义昭彰。在法治江苏建设的征程上,王震法官用法治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人民群众带着满满的安全感迈进全面小康。在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的道路上,他时刻铭记在国旗和法徽下的铮铮誓言,让公平正义之光照亮万家灯火! 

  个人感悟 

  作为一名刑法学硕士,毕业后即进入刑庭工作,并成长为刑事法官,学得以致用,是人生一大幸事。转眼间,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已逾十载,法槌起落之间,我既感慨 于刑事法官惩恶扬善、弘扬公平正义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也常因“刑事案件无小事” 而在办案中如履薄冰、深夜难眠。作为一名基层的刑事法官,一方面要坚持罪刑法定、无罪推定和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把案件办成铁案;另一方面做出的裁判更要兼顾国法、天理、人情,以严谨的法理彰显司法的理性,以公认的情理展示司法的良知。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