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伟:用温情和公正撑起百姓心中的天平
2021-06-10 15:35:00  来源:徐州政法

   

  陈伟伟,女,198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现任徐州邳州市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2016年被评为“邳州市三八红旗手”,2017年被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个人三等功”,2018年被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徐州市优秀法官”,2018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优秀直播法官”荣誉,2018年被邳州市市委市政府授予第六届“最美邳州人”称号,2019 年被评为徐州最美法官、2020年被评为江苏省政法系统先进工作者和江苏省文明职工。

  陈伟伟,看上去和人们心目中高高坐在法庭上严肃而不近人情的法官形象不一样,1981年出生的她瘦瘦小小,笑起来温柔又腼腆,看起来平凡的像一棵小草,却以平凡而又温暖的举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琐碎而平淡,是她工作的真实写照。工作中的她如同柔和细腻的春雨,潜移默化地让当事人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来自法官内心最温暖的公平正义。 

  谈及自己的工作,她认为法律不仅有捍卫公平的威严,也有体贴冷暖的温情,司法的温情依赖法官的恻隐之心、仁义之心和悲悯之心,司法裁判因融入法官的人文关怀而变得更加有“温度”。作为一名法官,要把良知作为一生的必修课,不仅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职业操守,而且要凡事都要摸摸自己的良心,经常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审视裁判结果,自觉把对正义的追求,对良知的坚守、对群众的感情融入审判工作的全过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司法的温暖。 

  案案尽心,用行动书写对事业的忠诚

  作为一名基层民事法官,每天面对的多是平平常常琐琐碎碎的案件,离婚、继承、人身损害、相邻关系等,都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陈伟伟每天都要在这些家长里短, 锅碗瓢盆中,认真理清法律关系,尽心尽力对待每一起案件,在法与情、法与理当中寻求最佳结合点。在她看来,办公桌上、文件柜里那高高摞起的卷宗,不只是一本本生硬的材料,而是案件背后形形色色的人生,一次错误的裁量就对背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必须要担负起责任。 

  去年,一位年近70的大爷,给陈伟伟打电话,问她在不在庭里,说要给她送一面锦旗。陈伟伟婉拒再三,大爷还是执意来到法庭给她送上一面锦旗。这面锦旗写着“秉公执法,和蔼可亲”。当时陈伟伟并不能清楚的记得他是谁,曾为他又提供了哪些帮助。大爷把锦旗交到她的手上说,“我活了这么一大把岁数,第一次到法院打官司,没想到法官能这么尊重我,跟我说话这么和气,我心里非常感动”。当这位老人对着陈伟伟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里涌出了泪水, 那一刻,她心里被一团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填满了,其实她并未多做什么,只是自己最普通的话语和行为能让一位老人如此在意与感动,她觉得她的付出是值得的。  

  这面锦旗现在就悬挂在陈伟伟的办公室里,对她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从这件事也让她明白,法官并非一定要办理大案要案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用心对待每一位当事人,对待每一起小案件,用她们的实际行动,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一声简单的问候,甚至是一个善意的眼神,都能表达她们的善意,展现出司法的温度。 

  样样求精,坚持在实践中“加油” 和“充电”

  铁富法庭辖区有7个乡镇,辖区广、人员多、案件复杂数量庞大。陈伟伟从民一庭刚调入铁富法庭工作时接手了一位调离同志的300多件案件,压力倍增。 

  那时陈伟伟女儿刚满三岁,正是需要妈妈陪伴的时候。刚开始,面对每天七、八个庭审的高强度工作,面临很多从未办理的新类型案件,她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常常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这项工作。但是很快她调整好心态,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要求,她积极向老法官请教学习,阅读他人优秀的裁判文书,加班加点阅卷、拟写庭审提纲、制作法律文书。时间长了,家里习惯了这个不顾家的媳妇,女儿习惯了这位不能照顾自己的妈妈。 

  面对大量复杂的案件,为提高工作效率,陈伟伟统计了辖区常发案件类型,细化案件分类,认真研究诉累的原因和表现,找出对策并创新解决办法。在审理中发现土地承包纠纷主要集中发生在某几个村,而有的镇村却没有一件此类案件,为此,她专门邀请所涉村的负责人就土地承包问题召开座谈会,为他们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相互借鉴工作经验,相当一部分土地承包纠纷在不出村的情况下得到了解决。 

  在审理的一起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原告为其车辆在保险公司购买保险,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在现场勘验时发现保单记载的发动机号及出厂编号与事故车辆并不一致,保险公司以此为理由拒绝赔付,双方遂产生纠纷。对此原告非常气愤,车辆明明购买了保险为何保险公司不赔偿。随着审理的深入,陈伟伟发现原告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并不知晓投保车辆的发动机号及出厂编号与三包凭证上载明的发动机号及出厂编号不一致,其在投保时并不存在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情形。而保险公司在受理投保时仅验证而没有验车。通过查找资料,反复研判案情,最终根据《保险法》第十六条确立的弃权与禁止反言规则,判决被告应当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履行赔付义务。判决后,保险公司并未上诉。该案判决书也在全国第二届优秀法律文书评选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事事融情,用真情诠释法官的誓言

  作为一名基层法庭的法官,在经手的各类案件中,最让陈伟伟感到棘手的是家事纠纷。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类案件不仅仅要参照法律条文的规定,更要考虑当事人之间如丝如缕的情感纠葛。如果这类案件用判决的方式结案,对她来说可能会省心、省力,但对当事人来说可能是“一场官司十年仇”,不利于恩怨的彻底化解。 

  在一起赡养纠纷案件中,开庭时,老母亲情绪激动,用颤颤巍巍的手指着大儿子的鼻子破口大骂儿子是白眼狼,不孝顺,哭着要她主持公道。大儿子也一肚子委屈和火气。母子之间,兄弟姊妹之间在庭上相互指责,吵闹不断。 

  在他们的激烈争吵中,陈伟伟敏锐感受到他们之间不经意流露的亲情,她觉得调解或许是解决这起案件,甚至是挽回亲情的一个重大契机。 

  为了找回并修复出现裂痕的亲情,陈伟伟多次采取“背对背”的方式调解,先是一一听取了老母亲和子女们的想法,走访了所在村的村干部和邻里,由此得知矛盾的根源在于老太太与其大儿子存在一些矛盾,因最近老太太生病住院了,住院期间,她的大儿子一次也没有去探望她,未到医院照顾, 甚至未支付任何医疗费用,引起了老太太和其余兄弟姊妹的不满,老太太一气之下到法庭提起诉讼。同时也了解到,老太太的子女也并非全部不尽赡养义务,而是对于如何赡养有争议。 

  找到了矛盾根源,陈伟伟多次来到老人家中,积极开导,让其明白孩子们不是不愿意赡养,而是对于方式方法没有协商好,目前子女们都已成家立业有的还有了孙子辈, 各家都有各家的难处,希望老人也要体谅子女的难处。然后又多次来到老人的子女家中,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从亲情及道德的角度,从父母含辛茹苦养育五个子女时所经历的各种艰辛以及兄弟姊妹幼小时的美好情谊出发,让其了解老人渴望子女关爱的心愿,希望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协商解决好父母的赡养问题。经过调解,老人及子女的态度有了很大的缓和,老人说,“都是她亲生的,她想他们都过的好,只要勤来看看她,陪她说说话就行了”。子女们纷纷坦言“都是一个妈生的,哪里有什么深仇大恨,她们几个家庭情况都不太一样,法官你好好给说道说道,我们都想通过法庭来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最终一家人终于不再恶言相向,并结合各自家庭的情况,对老人的探望方式达成了一致意见。签完调解协议的那一刻,老人紧紧的握着她的手说:“闺女,谢谢你啊,你把我的孩子都找回来喽”。看着他们一家和好初的样子,看着老人脸上洋溢的笑容,那一刻,陈伟伟突然感受到做人民法官的意义,体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的精神。 

  在一起产品质量纠纷案件中,原告要求被告赔偿20余万元,但原告的证据并不充分,而且庭审过程中原告的情绪非常激动,言语中屡次流露出报复社会的意图。 

  庭审结束后,陈伟伟来到原告家中了解情况,发现他的家庭状况比较复杂,原告妻子因嫌弃家中贫困离家出走,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身患重大疾病,还有一位年迈的老母亲需要赡养,如果原告败诉了,这个已经支离破碎家庭将雪上加霜,原告在此绝境下极有可能走上极端。 

  考虑到这些问题,陈伟伟多次找原告到法庭来谈心,给他泡上一杯茶,听他诉说自己的心事,时不时劝导几句,或许做好倾听者就已成功了一半,原告从刚开始的极端、愤怒、不平,逐渐的平静、理性下来。 

  于此同时,针对他家庭的特殊情况,陈伟伟联合了信访部门、民政部门帮助其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多次到被告处调解,最终被告从一分钱不愿意出,提高到5000元、10000元,最终愿意拿出20000元来解决这个纠纷。 

  但是20000元和原告的要求差距甚远,对于这样一个结果,陈伟伟甚至能想象到原告得知后的暴跳如雷,但是她尽力了,无奈之下她还是将这个方案告知了原告,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原告竟然同意了该调解方案。他说“陈法官,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工作这么忙,每次我来,你都给我倒杯茶,放下手头工作不厌其烦的听我说,我冲你发过脾气,说过重话,但你从未因此放弃这个案子,依然真心为我和我家着想,在你这里我感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理解,将心比心,就冲你,我同意这个方案”。 

  通过大量的调解工作实践,结合自己是一名女法官特有的亲和力,陈伟伟将调解工作贯穿于整个案件的审理当中,“重技巧,重时机,重效果”的找准案件着力点做好工作。在办案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案件类型、不同性格的当事人、努力寻求化解矛盾的关键点,寻找到法、理、情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多年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不断总结提炼,陈伟伟逐步形成了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比如在调解过程中要有“四心”,就是接待当事人要有耐心、分析纠纷时要细心、调解纠纷时要有爱心、处理纠纷时要有信心。在调解方式上,对于不同类型案件要有不同方法。如批评教育法,针对不同案情, 找准纠纷起因,通过剖析双方过错,指出双方各自应承担的责任,然后通过疏导思想来消除彼此间的误会,促使双方握手言和。借助外力调解法。抓住矛盾关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他人促成调解。对亲属之间的纠纷,邀请双方心目中都具有德高望重且对双方都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参与调解。涉及村民群众体性纠纷邀请村组干部、乡镇司法干部协助调解案件,借助他人之力其力促成案件的调解,以解决纷争。另外,还有常用的背靠背调解法,同类案例说服法,调解同判决结果对比调解法,心理疏导法、美好感情回忆法等。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可以根据案情需要,将这些调解方法或单独或交叉适用。 

  时时思廉,始终用警钟来敲醒自己

  人民法官唯有公平公正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唯有廉洁自律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唯有真心为民才能赢得群众的赞同。民事审判虽然看不到“硝烟烈火”、“刀光剑影”,确也要经受法与情、法与权、法与钱的考验。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难免遇到人情和金钱的考验。 

  在一起民事案件中,一位老人因护理他人却没得到护理费,陈伟伟通过调解为该老人追来了几千元的护理费并且当场支付。事后老人不惧路途遥远,转了几趟公共汽车,自己背了一大口袋自家种的板栗,还有买了两个哈密瓜来感谢她。 

  老人说,“原来以为不找人、不花钱,官司赢不了,现在相信了法律是公正的,法官是替她们老百姓做主的法官,这些东西都是自家产的不值什么钱,你就收下这些东西吧”。 

  陈伟伟还是婉拒了,并告诉他,“如果她收了东西,法律的尊严就会失去光泽,她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你的信任就是对她最高的褒奖”。 

  办案游刃有余,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内心更加坚定、自信。陈伟伟柔弱的身躯,却怀着一颗强烈的责任心。脚踏实地、不图虚名, 以一颗赤诚之心,在庄严的法袍下,长年如一日的战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举手投足的平凡中,履行着神圣的法律职责。 

  个人感悟 

  作为女性我崇尚真诚与善良。善良能够打开狭隘的枷锁,开启心与心的信赖与共鸣。善良既能善待自己,也能善待他人。“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作为一名法官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秉承悲天悯人的仁爱胸怀以及为民的情怀。热情的态度、宽容的性格、真诚平和的心态,能够给予当事人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将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的公正之心、善良之心、宽容之心,融于审判工作中,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以夯实的法学理论功底,辩法析理,定纷止争,才能确保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