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登最近又做了一场直播。
在直播间里,他娴熟的“带货”送政策答疑惑,热情地“收货”纳建议征良策,俨然专业直播“大咖”。自从到社区工作后,马新登就和这里的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定期出镜直播,开辟“周末话家常” 栏目,还因此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
马新登的正式身份是徐州市泉山区翟山街道十里社区的党委副书记、平安志愿者和网格员。曾荣获徐州优秀平安志愿者、“最美网格员”的他,不仅创新推出了线上直播、“互联网 + 网格化”治理举措,更与高校志愿者联合开办了远近闻名的“十里课堂”,走出了一条寓管理于服务的基层现代治理“十里模式”。
优秀平安志愿者变身直播“大咖”
俊朗的脸庞,高高的鼻梁,38岁的马新登说话时总是面带笑容。在网上直播时主打亲民风的他,在生活中也是平易近人。
当直播带货成为时代潮流时,马新登就想着是否也能通过直播“带货”的模式,把党的惠民政策、法律常识带到居民眼前。
最终,他实现了这个愿望,不仅创新引入线上直播 + 社会治理模式,通过直播平台“带货”送政策答疑惑,面向居民“收货”纳建议征良策,还通过学习提升把自己变成了直播“大咖”,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
马新登不仅自己定期直播,开辟“周末话家常”专栏,还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轮流出镜,宣讲上级精神,答疑居民问题,播报近期工作,收集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的意见建议,创新形式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对居民关心关注的拆迁补偿、产权纠纷等热点问题,马新登结合“三官一律进社区”活动,通过社区专门邀请了江苏彭邦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加盟直播队伍,为辖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针对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等问题,通过直播在线征集民意,开展网络答疑,不仅充分调动了辖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主动性,让居民切身感受到网格化管理带来的实际成效,还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度。
马新登创新的形式,还带动了一批居民成为“网络播主”,自社区进行“线上直播”以来,先后有15名居民自告奋勇成为直播志愿者,答疑解决50多个群众反映的问题,征集到意见建议100余条,成为社区居民信任有加的“新晋网红”。
小网格、大担当。“这张‘网’,网的是社区居民的众多琐碎事;这‘格’子,记录的是居民的所需、所盼。”这也是马新登多次出镜直播的原因。但他深知,靠一个“网红网格员”带动,业绩再好也是不够的。万紫千红才是春,作为一个社区干部,他必须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让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形成居民自治的合力。
“把好事做好、好事做实、好事做久,除了线上直播外,还要把功夫下在屏外。” 马新登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胸怀大爱,坚守“十里课堂”5年多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除了优秀平安志愿者、最美网格员的身份外,每天下午四点半,在一间8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马新登都会准时变身另一个身份,成为孩子们喜爱的“马老师”。
十里社区位于泉山区南郊,十年前,这里还被农田环绕,如今却成了城市主干道旁的城中村,社区内流动人口占比超过 50%。2014年,社区工作人员马新登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无暇看护子女,孩子们放学后,有的聚在街边打闹,有的独自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在教育、安全和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隐患。
当时马新登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给孩子们找一个放学后能读书学习的地方,让他们在十里社区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在他的积极倡仪和争取下,十里社区的闲置房被改造成了“十里课堂”;他又充分发挥辖区周边高校集中的优势,先后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建筑学院,组织3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十里课堂”的基础上无偿开办起“四点半课堂”、“周末全天兴趣辅导课堂”等,不仅免费辅导孩子们做功课,还开设了书法、美术等课外兴趣班,也给家长们开办了普法和安全教育讲座。开办5年多来,“十里课堂”举办过大大小小的活动两百余次。
现在的马新登是十里社区的党委副书记、平安志愿者和网格员,虽然身上的担子变重了,但他那“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初衷未变。今年上四年级的小浩(化名)是马新登最关注的学生,小浩的父母都是残疾人,他从小跟着奶奶长大,性格孤僻的他没什么朋友,在“十里课堂”,他总是坐在最靠角落的位置,不愿与人交流。
为了让小浩融入大家,马新登做了很多努力:每天放学,马新登会去接小浩,跟他聊天,让他做“十里课堂”的小助教,让他做小组长,让他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多交朋友。现在,小浩不仅在“十里课堂”交到了朋友,还变得自信了。
在马新登眼里,“十里课堂”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他时刻关注着他们的每一个变化、每一步成长。淇淇(化名)平时非常活泼,突然变得闷闷不乐。马新登经过了解后得知,原来是淇淇父母闹了矛盾,家长之间的冷战影响到了孩子。马新登做足功课登门调解,化解了淇淇家的内部矛盾。
马新登说,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家庭和谐了,孩子们才能健康成长,十里社区的未来才有希望。
“被需要”,也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小马,我们家楼上总是漏水,你能帮忙看看吗?”“马叔叔,这次摸底考试,我又前进了几名呢!”有一年夏天,辖区内化粪池外溢,恶臭熏天,得知这一情况后,马新登立刻上前查看,帮助疏堵清理……社区网格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我热爱这份工作,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马新登说,每天在社区巡查,听到社区孩子们向我打招呼“马老师好”,听到居民向我招呼“小马,又下来巡查了”,这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动力。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这幸福可能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份小小的信任。作为志愿者、网格员,我每天都能感受到这份幸福。我愿意做他们的守护者。”
深深热爱着这份工作的马新登,不仅能干事,更会巧干事。针对十里社区流动人口多,网格化管理难度大的情况,头脑灵活的马新登创新推出“网格 + 网络”融合的办法,可谓事半功倍。
作为社区一员的马新登,对邻里家的情况了如指掌,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哪家来了新住户,他在下户巡查时都会详细登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外来租户不在少数,给社区管理增加了难度,于是,马新登在挨家挨户巡查的基础上,自主开发设计“一码登记”小程序,通过对登记外来人员“线上 + 线下” 立体监管,实现重点人员、流动人员的准确筛查。
日常工作中,针对网格内很多居民因工作原因不方便到社区办理相关服务事项的情况,他又特别设计了“网格二维码”张贴到社区主要路口,居民通过二维码扫一扫就能了解所在社区网格信息,还能通过“在线互动”留言方式进行咨询、投诉和建议,还可以预约进行业务办理,为便民服务搭起了新桥梁。
作为涉农社区,出租房管理一直是困扰社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马新登又积极创新出租房屋管理机制,联合派出所在社区召开“出租户治安、消防专题会”,制定出租房屋安全管理规定,并设计出了“以码管房”小程序。
所谓“以码管房”,就是通过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二维码决定出租标准,同时通过租住人员扫码登记及时掌握网格内流动人员信息。目前社区32户出租房屋,每家每户的门牌号旁边都有一个二维码,就好比每一户的电子身份证。社区为每一户匹配了一个二维码,根据不同的安全等级分为绿码房(符合安全规范)、黄码房(需进一步整改)、红码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飞线充电、用火用电不符合规定、安全通道被堵、消防设施不齐全等,只要发现违反“出租房屋安全管理规定”中的任意一项,网格员有权将该出租房安全码设置为黄色或红色,一旦被列为红色,便不可对外出租,房东必须限期整改,并由社区民警、安监执法队员、网格员上门核实后,方可调整安全码颜色。
自“以码管房”实施以来,共接到7名租客反映租住环境存在飞线充电,消防通道被堵等安全隐患投诉,网格员、社区辅警和安监执法队员及时对房东进行训诫并责令限期整改,并对3户“绿码出租房”实施降级,及时有效避免了各类消防安全问题的发生。自为出租房配备“电子身份证”以来,租住管理更加正规,安全隐患大幅减少,社会难点变成了治理亮点。
个人感悟
社区工作是艰巨而有意义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面临挑战,需要学习的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日俱增,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推动基层的进步和发展,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工作可以 磨练我们更快地成长起来。我们作为一支年轻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程度还很低,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良好的作风,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用爱心、耐心、细心、平常心善待每一个人,做好每一件事,珍惜每一分钟,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做一名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社 区工作者,共同努力为建设和谐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