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冬花,女,197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法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徐州市司法局宣传教育处副处长。孙冬花同志奋战在政法战线十余年,始终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己任,把法治精神渗透进每一件具体工作中,教育感召100余名未成年犯迷途知返,疫情中为258名疫区群众提供心理援助,帮助他们重建生活信心。她被江苏省司法厅表彰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优秀网评员,先后荣获徐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徐州市优秀法官称号,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和优秀公务员,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打赢“心理防疫”战。为缓解疫情期间孩子不能到校上课的情绪,孙冬花及时谈心谈话,倾听学生心声,给予心理支持和精神安慰。
构筑“心理防护”墙。疫情防控期间,免费向当事人提供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教育、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方面咨询指导,减少或避免心理危害。
守住抗疫“心”防线。针对有的市民产生心态复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孙冬花以“勇敢面对疫情,合理掌控情绪”等为题,开通疫情防控心理疏导服务热线,“一对一”心理辅导,解开心结……
冬花沁人心脾,花香溢满彭城。截止2021年4月6日,孙冬花拨云见日,开出“心理处方”,共陪伴258位求助者走出疫情带来的心理阴霾,重见阳光。
“因为疫情,我找到了爱”
疫情期间,孩子不能去学校上课,只能在家里上网课,如何和家里的“神兽”和平共处,成为很多家庭的难题。
2020年3月1日,孙冬花接到张妈妈的电话,她孩子上初一,在家里上网课,娘俩因孩子学习每天都发生“战争”,这让张妈妈心力交瘁。
看到张妈妈如此疲惫,孙冬花让她先放松,抛开头脑中对自己和孩子的评判,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张妈妈开始比较配合,但不一会她又回到她的问题中:“我该怎么面对这个孩子?”
孙冬花让张妈妈分析和回放最近一次和孩子冲突的事例,张妈妈就讲了头一天和孩子生气的事情,讲第一遍的时候她仍然很生气,第二遍的时候她看到了自己的急躁,第三遍的时候她看到了孩子的愤怒,第四遍的时候她已看到了自己的恐惧。
第一次咨询结束了,孙冬花给张妈妈布置了作业:“好好思考一下你到底在担心什么。”双方约了第二次咨询。
3月2日晚上8点,视频接通后,张妈妈就向孙冬花交了作业,孙冬花继续引导。张妈妈从自己身上找回了爱和力量。
“那么你现在知道怎么和孩子相处了吧?”孙冬花知道张妈妈已有了答案。
“虽然还有焦虑在,但有了爱的支撑,我就能够平静下来,能够真正看到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需求,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张妈妈眼神中充满坚定的力量。
“是冬花帮我消除了恐慌”
2020年2月18日,志愿平台给孙冬花预约了6个个案,看到其中一位预约登记表上的年龄,孙冬花以为看错了,是93岁高龄的一位梁姓老教授,因最近睡眠不好,寻求帮助。
孙冬花表示理解梁老的情绪,接着询问梁老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起居情况。梁老说,自己和儿子、儿媳、孙女住在一起,身体还好,饮食算正常,就是血压有些高。
孙冬花问梁老,最担心的是感染病毒,还是担心在医院没儿女照顾?梁老稍作停顿说“两方面都有”。孙冬花认为,担心感染病毒很正常,担心住院没有儿女在身边应该有其他原因。
仔细问梁老,孙冬花明白了,原来梁老心中的症结根源,是前几年看到另外一位老人住院没儿女在身边照顾,那位老人孤独地走到了人生尽头。这两件事叠加到一起,让梁老非常害怕自己染病住院后,儿女在疫情期间不能去照料,这会让自己很难受。一直想着这些,就影响到了睡眠。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合理化’。”孙冬花耐心细致地解释:“你看到了自己担心背后的真正原因,就是疗愈的开始。从今天晚上关注睡眠试试,如果还是睡眠不好,就再预约。”
梁老如释重负挂了电话,过了两天,孙冬花看到志愿平台有反馈,梁老说睡眠变好了,还说“没有想到一次心理咨询效果那么神奇”。
“个体在面对未知恐慌和生死压力时,有时也会做出不理性的选择,除了影响自身的救治,无疑也会给群众健康带来危险。”孙冬花感悟道。
“是冬花找到打开心结的‘钥匙’”
老刘家住武汉。登记表显示“已经确诊感染,但医院床位紧缺,自己症状轻,医生让回家自我隔离”。
打电话的时间是2020年2月15日上午,自述在家隔离三天,还是有发烧症状。
孙冬花隔着电话都能感受到对方的焦虑。打开视频后,是一位有些消瘦的中年男人,穿着家居服,胡子好像很久没刮。
孙冬花首先询问老刘现在的症状,老刘说现在还是发烧,非常担心一直不退烧医院又不能住,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熬过去。
视频这端的孙冬花非常理解老刘的心情,她告诉老刘,现在的担心和焦虑很正常,这是对自己处境的关心,说明自己很在意。孙冬花鼓励他思考一下,没有太严重的症状,只是发烧,说明医生认为危险系数不高,可以回家隔离,那就该接受医生安排。
“是不是我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呢?不允许自己焦虑,不允许自己担心,不允许自己不平静。天哪,我是一个人,也不是神仙。”说着说着老刘自己都笑了。
“尝试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不要以外在的标准评价自己,患病后适当的焦虑不仅是正常的,而且也是有益的,可以意识到面临的危险,并帮助自己战胜疾病。”孙冬花指出。
老刘想了想:“我要接受自己的病情和情绪,焦虑是正常的,不平静也很正常,我打算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好好调养身体,增强抵抗力,去做些平时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
最终老刘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冬花内心肯定住着一个超人”
孙冬花身体单薄,瘦小,看上去弱不禁风,就是这样的身板,硬生生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2017年,孙冬花家庭遭遇变故,一向身体强壮的父亲突然过世,让她猝不及防,更让摇摇欲坠的大家庭风雨飘摇。孙冬花的弟弟残疾,母亲体弱多病,奶奶已经84岁,作为独子的父亲退休后照顾全家老小生活,她才能腾出精力学习和工作。
当时恰逢工作调整,孙冬花从立法处调到综合处工作,一个人担负起机关党建、百千万大走访、营商环境、解放思想大讨论和部分综合文稿等项工作。
奔丧回来后,孙冬花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自己悲痛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按时完成机关党总支委员增选和工会换届、妇联成立工作,组织参加征文比赛、微党课视频征集、知识竞赛、一日捐和网上学习测评,并取得平均96分的好成绩。
孙冬花撰写的“百千万走访故事”被市走访办采用,负责的党建工作在市级机关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位居前列,两个支部分别被评为五星级党支部和四星级党支部。
“冬花内心肯定住着一个超人。”因此,熟悉孙冬花的人都这样说。
孙冬花把命运为她设置的绊脚石当成了前进的铺路石,困难是打不倒她的,反而让她更加坚强,与苦难和分离相伴随的就是成长。她有时间就会回老家看望奶奶、妈妈和弟弟,每天会给妈妈打电话嘘寒问暖,每个月把省下的工资打给家里,更会按时给家人购置衣物和药品。
寒来暑往,四年过去了,孙冬花带着家人从痛苦的泥潭中走了出来,她用她的乐观和坚韧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家庭就是社会的环境,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和谐了,社会才会和谐,家庭安定了,社会才能安定。”孙冬花说。
“最希望看到百姓享受美好生活”
2020年春节,一场来势汹涌的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武汉,席卷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攻坚战全面打响。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孙冬花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她担心人们因突发疫情引起的暂时心理应激反应不能得到及时化解。
看到武汉幸福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台湾IAANLP 神经语言程序发展协会联合发起的“英招计划”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援助活动招募志愿者时,孙冬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经过层层筛选,2020年2月5日,孙冬花成为一名疫情心理援助志愿者。每天通过志愿平台12个小时接听来访电话,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视频一对一心理援助,经常顾不上吃饭。
晚上8点后要做好援助记录,联系督导梳理一天的咨询情况,继续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咨询技术,以更好为求助者提供帮助。虽然很累很疲惫,但看到求助者情绪好转, 她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疫情缓解到单位上班后,业余时间她仍然为受疫情影响的人们提供志愿者心理援助,她知道疫情中的心理创伤在疫情后会持续很久。
面对求助者,孙冬花始终坚持接纳的态度,像“绣花”一样,和求助者共同探讨疫情所带来的细致内心体验和生活历程,全面判断人格特点、社会功能关系等,平等、真诚、尊重、鼓励、支持求助者,帮助求助者表达内在感受,获得自我内在资源,并带来厘清、启发和创造力,走出疫情所带来的的心理困境。
因疫情失去亲人的女孩在她的帮助下重建生活的信心,感染病毒住不上院的患者在她的陪伴下积极自助治疗,担心感染的老人经过她的疏导不再失眠……
陪伴258位求助者走出疫情造成的焦虑阴霾,孙冬花实现了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心愿。
疫情期间,为更好地“教育、感化、挽救” 涉罪未成年人,使其顺利回归家庭,重返社会,孙冬花作为心理专家应邀到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参加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评定会,为一名涉嫌诈骗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和测评,心理测评报告宣读后,检察院对涉案未成年人做出不起诉的决定。
当看到那名未成年人挺直了脊梁的时候,她由衷地感到欣慰。
每一个人的义举善行,每一次的无私奉献,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声宣示,都会在他人心中播撒下善的种子、激荡起生命的涟漪。
“如果发出一点光,放出一点热,能够换来他人对法治的信仰,换来家庭的温暖和谐,换来他人生命之花的绽放,这样的人生,我无怨无悔。”孙冬花认为。
孙冬花执笔的《正当法律程序原则下民事送达机制之建设进路》获江苏省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一等奖。参与的立法项目《徐州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办理的《徐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实施细则》等 10 余件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审核意见,赢得同事和上级领导的赞誉。
孙冬花就是这样一位甘愿用自己的光温暖他人的“燃灯者”,她没有辜负每一次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机会,她相信纤微尘土亦能垒起千万广厦,她最希望看到的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热气腾腾地生活着。
彭城一冬花,香飘百姓家。长期奋战在政法一线的“拼命三郎”孙冬花,经历了法官、立法者、党建工作者、司法行政工作者等多重身份的改变。无论身份如何转变,永远不变的是孙冬花忠诚使命和为民服务的初心。200 余件涉未成年人案件经过她的审理,让未成年人权益得到最好保护。在她的教育感召下,100余名未成年犯迷途知返,组成志愿者小分队回馈社会。
个人感悟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司法行政人,我耳边始终萦绕着一句话: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深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更是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我们在工作中为群众多想一点,群众就会更方便一点;疫情中为群众多做一点,群众就会更暖心一点;教育整顿让群众多参与一点,群众就会更理解一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有将群众放在心上,尽己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让党徽熠熠生辉。当我看到疫情中遭受情绪影响的求助者咨询后释然的表情,看到普法活动现场群众满意的笑脸,看到经过心理评估后涉案未成年人被不起诉时感激的眼神……我感到无比幸福和荣光,我正在用自己的力量为全面依法治市增砖添瓦,正在用法治信仰和司法为民精神谱写一名司法行政干警的忠诚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