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转岗担当立新功
2021-05-21 14:55:00  来源:徐州政法
    
  魏东,男,1972年11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徐州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处处长。魏东牢记初心使命,坚持“转业不转志、退役不褪色”,在司法行政特别是社区矫正工作战线上锐意进取、勇于担当、埋头苦干,全市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连续15年被控制在 1‰以下,没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特大案件,为平安法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先后获评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特赦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扫黑除恶先进个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徐州市政法杰出卫士,多次被表彰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
  高墙、铁窗、囚服……一提到刑罚执行, 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这些监狱元素。
  其实,与传统监禁矫正相对,有一种刑罚执行方式是在社会实行刑罚。自2003年试点至今,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试点到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的过程,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明显的优势,被很多人称为刑罚执行领域的一项“朝阳工作”,这种刑罚执行方式便是——社区矫正。今天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魏东,就是一名转业军人到社区矫正职务转岗立新功的政法杰出卫士。
  魏东2011年从部队转业至徐州市司法局工作,先后担任科员、办公室副主任、社区矫正管理处副处长、处长等职务。魏东无论在何种岗位上,始终保持军人的品格和素质,遇到困难亮剑而出,面对工作对象和群众,始终怀着一腔深情。用“退伍不褪色, 转岗立新功”来形容他,十分贴切。
  刚性执法人性关怀
  2020年疫情伊始,魏东根据媒体有关报道,敏锐感受到疫情将对社区矫正工作产生影响,他就在1月21日紧急印发《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防疫“五项措施”》,指导各地超前防范。1月23日,根据上级统一部署,紧急启动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一级响应,随后多次追发紧急通知指导各地全面展开防疫工作。
  疫情期间,魏东坚持每天到单位值班值守,并安排通过网络和“矫务通”手机进行矫情巡查,督导各地社区矫正工作正常运转。
  疫情防控工作刚刚启动,魏东接到 1 名社区矫正对象打来的电话,他情绪激动地问:“按规定春节期间可以请假回老家探望父母,司法所凭啥不给批假?”
  出于疫情期间总体防控考虑,当时社区矫正对象已暂停外出批假。魏东向其解读了有关规定,耐心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打消其疑虑。随后魏东也意识到,疫情防控期间特殊管理给一些社区矫正对象造成思想压力。他随即组织开通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咨询热线,纾解人员紧张焦虑情绪。
  因疫情期间无法开展集中教育和上门走访,魏东亲自编写《致社区矫正对象的一封信》《致回归人员的一封信》,由各地发送“两类人员”及其家人,并每日发送最新疫情动态和防疫常识。同时开设“云课堂”,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居家教育。正因为魏东和他同事们的严密组织、严格管控,圆满实现了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零疫情”、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对象“零违规”,及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人员“零感染”目标。
  引导回归促新生
  2020年5月份,魏东接到一件安置帮教任务,帮助29 岁的王某做好出狱后与社会接轨的安置工作。
  接到任务后,魏东仔细研究了王某的档案。王某身份特殊,自小“黑户”(无户籍),因盗窃已连续“五进宫”。魏东研判分析后认为,王某之所以屡次犯罪,就在于其没有户籍和身份,“黑户”导致王某无法在社会立足甚至生存。为挽救王某,防止其再次危害社会,当务之急必须查明其真实身份,并帮助其落户安置。
  魏东与监狱干警组成4人工作小组,带着王某远赴 1200公里之外的陕西省泾阳县(王某自述的出生地),前后8天,他们与王某同吃、同住、同行。期间,工作小组辗转通过3家政府部门的档案资料,锁定王某出生地的镇、村,但王某的亲生父母均已分别组建家庭且不愿接纳王某。
  工作小组再次协调公安机关为王某办理村集体户。魏东顾不上吃饭,与小组成员连夜分头走访村民代表,说服村委干部和40余户村民代表同意王某落户。第二天,王某最终拿到了期盼已久的户籍证明。
  扶上马送一程。在工作组的协调下,当地某爱心企业对王某进行了临时性安置。在安置交接现场,王某饱含热泪向工作组成员鞠躬致谢。返回徐州后,魏东担心王某出现反复,经常通过微信、电话鼓励王某要感恩党和政府的挽救帮助,珍惜难得的工作和生活机遇,引导其更好地回归和融入社会。
  不放弃每一个人,这一例证正是魏东工作的日常。无论是社区矫正工作,还是安置帮教、后续照管,魏东都把“引导回归促新生”当作工作的信条,也深深地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为确保特殊人群管控工作的安全稳定,魏东先后推动徐州市社区矫正执法标准化、档案管理规范化、集中教育流程化“三项重点工程”,有效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水平。他勇于担当,敢啃执法硬骨头,先后成功解决泉山区暂外罪犯李某军收监难等执法难题11件。徐州市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和安置帮教对象重新犯罪率连续15年低于省定标准,未发生过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特大案件。
  筑牢暂予监外执行“防火墙”
  暂予监外执行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中之重,相较其他类别的社区矫正对象,对暂外执行罪犯的监管面临着更大的责任和风险。徐州市社区矫正机构监管的暂外罪犯人数长年居全省首位,暂外执行监管工作压力巨大。魏东克服畏难情绪,坚定执法为公的信念,创新开展暂外罪犯病情复查复核工作,并将之作为规范暂予监外执行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2017年起,他率先在全省规范暂外罪犯病情复查复核工作,着重在“五化”方面发力:
  坚持多元化协作,协调市卫健委、市中心医院、徐州医科大附属医院、驻徐两所监狱(徐州监狱、彭城监狱)共同创建“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病情复查复核协作机制”,通过协议确定了各方在暂外罪犯病情复查复核中的责任。
  突出便捷化操作,与市中心医院、徐州医科大附属医院商定开通暂外病情复查“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办理、集中复查、快速诊断”,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罪犯提供上门问诊,并建立暂外罪犯病情复查复核专家库。
  推动规范化运行,在驻徐两所监狱医院指导下,制发《暂外罪犯病情复查工作流程》《暂外罪犯病查工作常见问题解答》等,市局每年集中组织两次暂外罪犯病情复查复核,其中职务犯由市局提级至指定医院复查复核。
  落实标准化建档,在泉山区司法局试点基础上,在全市推广暂外罪犯病情档案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暂外罪犯档案目录、暂外罪犯名册、病情自查报告内容、复核小组会议记录格式等,用留痕化、精细化提升暂外罪犯病情监管工作质效。
  接受全程化监督,主动将暂外执行全程置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之下,与市检察院执检部门建立联合巡检(督查)制度,坚持将检察监督作为复查复核阶段必备环节,以及与检察机关联合会办暂外执行疑难复杂个案等,用监督促规范。
  近年来,魏东积极创新作为,不断筑牢暂予监外执行“防火墙”,先后组织对全市510人次的暂外执行罪犯进行复查复核,其中28名失去暂外条件的暂外对象被依法提请收监。近年来,徐州各地社区矫正机构因暂外执行不规范接到检察机关发送的“两书”数被降为“零”。
  退伍不褪色
  魏东无论在何种岗位上,始终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积极向身边同志们请教, 向书本学习,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转变,这也诠释了他转业时间不长,却获得省级以上荣誉6项、市级荣誉10 多项的原因。
  魏东担任信息员期间,信息报送工作绩效排名年年位居全省系统首位。2016年,担任社区矫正管理处负责人后,魏东积极研读社区矫正法律法规和业务书籍,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和实践活动,所撰写的多篇文章被省厅采用并获省厅领导批示。
  针对徐州地域特点,魏东积极推动社区矫正执法工作模式创新。积极推动社区矫正“一地一品牌”活动,邳州“一中心两基地”、沛县“分类教育”培树典型、贾汪“四化” 推动标准化建设等30余项创新案例。
  依托狱地互帮共建工作平台,建立互帮共建民警“八大员”制度,被上级部门肯定并推广。与徐州、彭城两所监狱共同打造社区矫正“三库、两基地”(教育矫正师资库、资料库、案例库,社区服刑人员警示教育基地和社区矫正执法人员实训基地),获上级领导批示肯定。
  依托百度网盘打造“社区矫正电化教育资料库”,库存容量超过2T,入库音像资料达1万余部,有效解决了基层矫正教育组织难问题,获评全市政法工作创新奖。
  社区矫正工作具有较高的职业风险,随时面对各种利益诱惑,魏东模范执行“三个规定”和“六不准”要求,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自觉保持清正廉洁。
  个人感悟
  社区矫正是贯彻党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制度。社区矫正立法后,我市社区矫正工作整体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但 是也面临着监管对象基数较大、工作队伍力量不足、基层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我认为,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务 实的作风,推动社区矫正各项工作落实。作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必须 树立三种意识:要树立执法意识,牢记社区矫正工作是刑事执行工作,严防执法不公、不严,甚至玩忽职守、循私枉法;要树立责任意识,社区矫正工作的目的是促使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责任重大 ;要树立创新意识,围绕打造“智能管、精准矫、云端学、链上考”工作体系,结合自身实际推动工作创新、提升工作质效。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