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执行工作中“查人找物”“被执行人规避执行”等难题,既需执行人员兼具专业法律素养与丰富实践经验,亦需方法论的创新突破。实践中,我们不妨借鉴中医的四字要诀“望、闻、问、切”,以传统智慧为钥,探索执行攻坚的新路径。
“望”是执行工作的起点,要求执行人员既要有全局视野,又要能见微知著。
宏观层面,执行人员需“望明大势”,深刻理解当前“切实解决执行难”的要求,将执行工作置于服务大局、保障民生的高度。
微观层面,“望”体现为对财产线索的精准锁定。以某标的额仅9000余元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为例,该案经初次网络查控仅冻结几百元,案件似乎陷入僵局。此时,通过查控系统反馈的微信、支付宝绑定的银行信息,可发现其频繁使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以及网商银行,对应微信的零钱通及支付宝的余额宝。尽管针对性查控后发现上述账户显示零余额,但冻结后切断了被执行人通过“零钱通”转移资金的渠道,最终迫使其主动联系法院全额履行。执行工作的财产调查就是要突破表面数据,深入挖掘“隐匿痕迹”。例如,针对“空壳公司”,可调取税务开票信息锁定应收债权;针对恶意转移财产的行为,则需结合民政档案、银行流水、不动产历史登记信息等固定证据,为后续撤销权诉讼或拒执罪移送奠定基础。
此外,“望”还需注重细节预判。执行现场调查时,提前调取水电缴费记录、厂房设备铭牌等间接证据。面对被执行人配偶的财产,需严格区分个人财产与共同财产,避免超额查封引发次生矛盾。唯有将宏观视野与细节把控相结合,方能织密财产调查网络,让隐匿财产无所遁形。
“闻”强调倾听与反馈,既要捕捉当事人的真实诉求,也要敏锐捕捉不经意间的财产线索。实践中,许多执行僵局源于信息不对称。例如,某工伤赔偿案件中,被执行人法定代表人到庭后坚称“无财产可供执行”,但执行人员提前调取工伤事故前后被执行人公司的银行流水,发现有大额取现及转账至私人账户的记录。当场出示证据后,被执行人心理防线崩溃,案件得以和解履行。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闻”出被执行人的侥幸心理,并通过证据展示形成执行威慑。
“闻”的另一层含义是建立与当事人的有效沟通机制。执行人员可自备专用工作手机,主动添加被执行人微信、QQ,通过朋友圈动态分析其消费习惯、定位居住地址,甚至进一步发掘其是否使用他人身份注册隐匿账户。同时,与申请执行人在“立案时、执行中、终本前”进行有效的三次沟通,通过充分交流来公开执行、取得理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申请人自身作用,在查找财产、提供线索方面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唯有将“单向执行”转化为“双向互动”,才能凝聚各方合力,破解执行难题。
“问”的本质是主动出击,既要深挖案件症结,更要跳出案卷与数据,通过立体化调查与多维度协同,激活执行破局的“源头活水”。实践中,若仅依赖网络查控、执行传唤等常规手段,执行工作极易陷入“文书上无财产、系统中无线索”的僵局。对于被执行人的了解,绝不能止步于“屏幕上的数字”,而需下沉至其生活场景、社交网络甚至行为习惯中。
“问”的突破在于建立“社会关系图谱”。例如,针对“失联”的被执行人,通过走访其亲属、同事获取其新手机号或常用社交账号,再深入追踪被执行人的生活、消费状况,撕开财产隐匿的“面纱”。实践表明,执行人员需以“侦探思维”主动追问:
被执行人的日常消费水平如何?
其亲属是否协助转移财产?
其社交圈中是否存在利益关联方?
唯有将碎片化信息串联成网,才能精准勾勒出被执行人的“财产画像”。
“问”的延伸需借力外部协作网络。例如,针对乡镇地区“熟人社会”特点,可在村委会公告栏张贴悬赏公告,利用乡邻舆论压力倒逼被执行人现身履行。此类“非典型”执行手段的成功,关键在于以“问”为纽带,将执行工作嵌入基层治理与社会关系网络中,化“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
归根结底,“问”是执行智慧的凝练——既要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穿透表象,更要以“功夫在案外”的视野整合资源。唯有让执行人员“多跑腿”、让数据“多说话”、让社会力量“多参与”,方能从“山重水复”中开辟“柳暗花明”的新局。
“切”是执行攻坚的核心环节,其实质就是与被执行人形成心理博弈后发现其弱点,并辅之以精准有力的执行措施。例如,被执行人首次到庭时,常抱有“协商执行”的侥幸心理,尚未认识到执行的“强制力”。执行人员需把握这一“黄金窗口”,通过详细询问财产状况、调查其手机中微信、支付宝、银行账户等流水交易情况,全面掌握被执行人财产信息以及实际消费能力,从而判断其真实还款能力,如确存在违反法律规定情形,适时采取惩戒措施,争取人只要到场就能实现和解或实结的目标。
此外,“切”需讲究策略。对法律意识淡薄的中老年被执行人,需重点阐明拒执罪对家庭的影响;对涉企业被执行人,则需明确股东出资责任、融资受限等痛点,促使其主动履行。
“望闻问切”四字,既是方法论,更是执行艺术的体现。从“望”中洞察财产线索,于“闻”间搭建沟通桥梁,以“问”搜集多方信息,用“切”击穿侥幸心理——这四步环环相扣,共同构成破解执行难题的完整链条。执行工作不仅是法律技术的运用,更是对社会矛盾的化解、对公平正义的守护。唯有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相结合,方能实现“让生效裁判落地有声”的使命,在司法实践中书写更有温度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