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樟树到云平台:无锡新吴区矛盾调解的治理密码
2025-07-24 15:08:00  来源:无锡新吴区委政法委 作者:新吴区司法局

在无锡市新吴区,一条寻常的木凳正成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从七房桥村的“板凳院落会”到新吴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的“全科门诊”,新吴区创新打造矛盾化解的双轮驱动模式,既传承了“枫桥经验”的乡土智慧,又构建起现代治理的闭环体系。2025年上半年,新吴区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8.49%,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路径。

一条板凳的温度:从院落调解到心理干预

在七房桥村的香樟树下,几把磨得发亮的木凳记录着无数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去年两户村民因宅基地界限争执不下,调解员吕彬搬出板凳招呼双方围坐。“没有会议室里的剑拔弩张,大家捧着茶平起平坐,两小时就谈拢了。”吕彬说道。这种脱胎于传统乡村议事的“板凳院落会”,通过去仪式化的平等对话,近三年成功化解纠纷120余起。

专业调解工作室的加入让“板凳调解法”更具专业含量。在刘文晓调解室,一对夫妻被安排坐在25厘米高的矮凳上。“这个高度能让双方膝盖微触,创造潜意识里的亲近感。”经过三次板凳谈心,金牌调解员刘文晓让濒临破裂的婚姻得以挽回。曹明调解工作室则总结出“倾听-共情-析法-解结”四步法,先以“积极倾听”让当事人充分宣泄情绪,运用“情感反射”技术实现深度共情;继而从《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规角度专业析法,最后引导双方在“损失共担、互谅互让”原则上达成和解。不久前,某建筑工地11名农民工的26万元工资纠纷,通过连续3次“板凳会谈”得以圆满解决,有效预防了可能引发的集体性事件。

一个中心的效能: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

如果说“板凳调解法”是化解矛盾的“轻骑兵”,那么新吴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则是治理体系的“中枢神经”。这个集合19个部门、20余项功能的“社会治理综合体”,创新采用“前店后厂”模式——窗口“前店”一窗通办调解、诉讼等业务,“后厂”则整建制入驻法院立案庭、劳动仲裁等专业力量,实现矛盾纠纷“全口径受理、全周期化解”。

数据印证了这种集约化成效:2025年上半年,中心日均接待群众120人次,办结事项16335件。其中劳动仲裁1997件、工伤认定1694件,通过“调解在前,诉讼断后”的递进式过滤体系,31.9%的民商事案件以调解结案。今年4月,一起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中,因交警部门无法认定事故责任,双方就过错认定产生激烈争执。司法局调解员吴希通过模拟事故过程、调取现场资料,结合法律条款耐心释明,经过 3 个多小时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认可同等责任,达成赔偿协议,既高效解决了纠纷,又避免了诉讼程序的繁琐。

一套机制的创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新吴区的调解实践并非简单叠加传统与现代,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深度耦合。在七房桥村,每条板凳摆放呈120度角,既消除对立感又便于观察微表情;在调处中心,“无锡市一站式平台”与“法润新吴”、“安薪无忧”等数字系统并联,构建起“资源一张图、预警一张图”的智能体系。

针对辖区企业密集特点,新吴区矛调中心精准施策,打造“劳动争议联合调处”“海外法律服务”“商事调解”“刘文晓金牌调解工作室”等特色化矛盾化解品牌,充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争议联合调处机制使2024年工伤认定申请下降4.72%,“海外法律服务”助力亚太科技打赢泰国反倾销案……这种精准施策延伸了治理半径——584个综合网格、2200个微网格如同神经末梢,将“板凳调解”的温情与调处中心的专业力输送至每个角落。

从院落板凳到智慧中枢,新吴区用“土办法+新科技”回答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这里呈现的不仅是矛盾纠纷的“终点站”,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样本,正为基层治理现代化书写着精彩的“新吴篇章”。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