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10件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无锡市新吴区检察院办理的督促规范汽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
“带病”汽修
异味刺鼻引不满
2020年8月初,新吴区检察院接到公益诉讼志愿者反映,辖区某汽车维修公司在开放式车间内进行调漆作业,产生大量废气,车间内外异味明显。
随后,检察官实地走访,发现临近汽修厂几十米内就能隐约闻到异味,喷漆作业在敞开环境下进行,挥发性气体弥漫在空中。
“白天一有车来补漆、喷漆,味道就特别大,对我们做餐饮的影响也很大。”“经常听到食客们的抱怨,时间一长来吃饭的客人少了。”在询问周围住户、商家时,附近经营熟食、餐饮的商家纷纷表示。
该汽修公司的环评报告显示,喷漆作业使用的油性溶剂挥发性强,过程中将产生苯、甲苯等挥发性有机物,挥发到空气中形成二次污染,相关部门建议其加装通风净化设备。然而,该汽修公司却并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设施,也未采取其他措施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在新吴区检察院的建议下,2020年8月至9月,相关职能部门责令涉及的汽修公司停止违法调漆作业,督促落实密闭措施,设置废气收集处理设施,切实履行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并针对汽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非法排放开展专项整治。
案虽结,但事未了。检察官了解到,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PM2.5和臭氧的重要前体物,管控不力易造成区域性大气臭氧等温室气体污染,严重影响气候。汽修业中的喷漆作业是挥发性有机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才能彻底解决汽修行业的喷漆污染问题?
调查研究
找出汽修产业“症结”
为此,检察官梳理了2018年以来165件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发现辖区内涉大气污染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多涉及挥发性有机物违法排放,其中汽修行业又占较大比重。
“新吴区汽修产业发达,配套喷漆的企业数量多、分布散,且多为中小微企业,是区域温室气体管控和大气环境整治的难点。”调查时,有关环保专家表示,通过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可加强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治污要赔、不治要停,我们小微汽修企业该怎么办?”涉案汽修公司老板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通常喷漆废气处理采用单独的封闭式烤漆车间或高昂的净化设备,两种处理方式费用都相对较高。对于小型汽修企业来说,喷漆仅是众多项目中的一个小环节,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这也是大多数小型汽修企业处理废气不到位的重要原因。
同时,一般小型企业喷漆多使用油性涂料,价格相对较低,将油性溶剂加入稀释,以增加喷漆流动性,但其挥发性强,污染程度更高。并且小型企业难以负担高昂的自动喷涂装置,大多采用手动喷漆,涂料不易控制,喷涂不均匀导致使用量增大。
找到了问题“症结”,还须对症下药。为了避免“污染治了、企业垮了”,新吴区检察院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多次邀请专家会商论证,找到汽修产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最终,检察机关与生态环境等有关单位确定了共建治污设施、共摊治理成本、集中收集处置的方式,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检政携手
助力行业“绿色”发展
治理方案确定,行动落实同步跟进。
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新吴区检察院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专项活动,“检企政”三方协作,邀请专家为企业制订“一企一策”清洁原料替代及工艺改进方案。同时,推动新吴区人民政府出台《新吴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清洁原料替代工作方案》,开展喷涂等行业集群化源头治理工作。
经过整治,在企业盈利范围内,50余家汽修公司采用水性涂料、粉末涂料等替代,40余家企业使用自动喷涂、静音喷涂等高效喷涂工艺,实现涂料减量化,共计从源头减少VOCs排放350吨。
同时,检察机关配合支持有关单位,建设了可供多个企业共享使用的喷涂中心“绿岛项目”,这样没有经济能力替换原料及工艺的小型汽修企业,可将承接喷漆业务的车辆运送至该中心,由该中心统一喷涂、收集、净化。该项目已介入辖区75家汽修企业,实现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集群化源头治理,减少重复建设,节约能耗。
目前,“绿岛项目”在无锡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滨湖区等地推广,推动全市730余家汽修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全年可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30%以上,减排1000余吨,有效减污降碳,促进温室气体治理。
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检察机关通过“风险提示+联合调研+专项监督+检企政协作”模式,严格落实“减排不是减生产力”要求,破解中小微企业治污降碳与生存发展难题,推动地方政府对汽修行业“集约建设、共享治污”,减少重复建设,提高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减污、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