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司法局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社会形势发展的新要求,通过打造一批接地气的人民调解品牌,建设一支多领域“专兼结合”的人民调解员队伍,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发展注入了新活力。1月份以来,全市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428起,其中村社化解纠纷3540起。
一是擦亮“老字号”。“有纠纷就去‘法律诊所’”。“法律诊所”为居民群众答疑解惑,调解矛盾纠纷,赢得了大家的认可。2017年,江阴市司法局分别在澄江街道、城东街道、璜土镇等成立了11个“村社法律诊所”。本轮疫情防控期间,辖区纠纷数量日增,特别是村社调委会人少事多现象严重,为充分发挥“法律诊所”的平台作用,市司法局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各“法律诊所”设立调解室,选派专职调解员,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指导“法律诊所”调解室优化调解员队伍,吸收律师和有丰富调解经验老同志加入调解队伍。同时,协调2名在职法官每周2次前往调解室开展法律咨询和指导调解工作。“法律诊所”调解室影响不断扩大,居民群众及外来务工人员,遇有矛盾纠纷,特别是涉疫复工复产发生法律问题,相继慕名上门,请求调解。调解室成立以来,共接待居民来访850人次,法律咨询服务560人次,调解矛盾纠纷386件,制作调解协议书351份。
二是培植新品牌。坚持在“防”字上做文章,在“调”字上下功夫。指导镇街成立“一镇街一品牌个人调解工作室”,吸纳辖区内居民骨干、退休干部,乡贤等为调解员,承担群众接待、纠纷调解和法治宣传工作。调解室针对城镇改造、疫情防控、拖欠民工工资、家庭赡养等频发问题,不断提高排查调解力度,注重将普法宣传贯穿调处全过程,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处置得好”,避免简单民事纠纷转为民事诉讼。“调解工作室”一头连着群众诉求,一头连着村居和政府。特别是在高铁、地铁等工程实施过程中,调解室及时参与、全程跟进,妥善解决了居民和施工方之间油烟机排放口损坏、脚手架搭建后出入不便、污水管更换意见不统一等矛盾,确保了城市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今年以来,调解室受理并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10余件。
三是深耕微阵地。澄江街道与江阴电视台牵头制作“老娘舅”节目,已在江阴电视台播出118期,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栏目。由基层调解员解析婚姻家庭、劳资关系、交通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矛盾纠纷调处典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访谈问答”的形式,在宣传人民调解工作的同时,为群众普及基础法律知识,实现“调解一个案例,教育一片群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