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申港街道于门村,被当地人称为“驸马村”,这里还走出过不少状元、院士。然而,随着村民搬迁进城,这里活力渐失、“高光”不再。近年来,通过打造“阳光管理”体系、“阳光家园”服务平台、“阳光驻企”书记项目……于门村找回了“遗失的美好”,一缕缕“阳光”照亮乡村治理各环节,村民尽享乡村振兴“小确幸”。
打造“阳光管理”体系,流程透明共商共治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最近,于门村又添了一座新公厕,村民曹相泉对此非常满意:“以前的旱厕几十米远外都能闻到臭味,改造后的公厕功能完备、干净整洁,大大改善了村里环境。”
掀起“厕所革命”的正是于门村村民。近年来,于门村摸索出了一套“阳光管理”体系,通过全流程民主管理,让村民共商共治共享。
要不要建公厕?建在哪里?花多少钱?请谁来建?四年前,经党总支提议,这些问题,被村民们拿到村民民主议事小组中反复商讨,形成的方案最终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并经村民监督小组督查、村民理财小组审计。到今年,于门村所有自然村都有了新公厕。
除了新建公厕,整治河道、绿化道路、启动村级互助医疗、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两年,村民们积极参与村庄治理,人居环境仿佛开了“美颜镜头”,民生保障也是“更上层楼”,还刮起了“文明旋风”,村民幸福满满、村庄活力十足。
搭建“阳光家园”平台,暖心服务留住人才
法律知识问答、模拟法庭体验。近日,于门村组织小学员们在江阴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实践基地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课。这些孩子绝大多数是于门村新市民子女。“孩子还参加了‘汉服秀’‘画脸谱’,体验了‘进军营’。我们虽是外地人,村里却总想着我们。”在于门村工业园区工作的新市民袁永碧说。
于门村户籍人口有4000人,本村常住人口却只有800人,城镇化让本村村民大量进城,也带来了3600多位外来人口。如何让新市民们融入于门、扎根于门?“阳光家园”服务平台应运而生,为新市民们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如今,“阳光家园”服务平台已连续开展了300多场活动。“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他们选择在这里安居,共同建设于门。”于门村党总支书记李秋珍说。
设立“阳光驻企”项目,精准惠企提振信心
企业如何借助融资借款发展壮大?如何规范环保管理?怎样规避买卖中的法律风险?在近日举办的于门村“阳光助企”服务集市中,于门村工业园区江苏冠邦钢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鲍贵斌的疑惑一一得到解答:“都是我平常关心的事,环保局、银行、律师事务所都来了,服务挺精准的。”
今年,于门村启动了“阳光驻企”书记项目,并开设“阳光助企”服务集市,成立“阳光驻企”帮帮团,努力集聚各方资源,沉下身子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出谋划策。于门村党总支书记李秋珍说:“‘阳光驻企’就犹如搭建村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可以将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变为于门村工业园区120余家企业的发展优势,实现1+1>2的效应。”
目前,该项目已开展“阳光驻企”服务集市、“科普123助企店小二”行动、“法律12348”进企业等系列主题活动。“受疫情影响,我们企业前段时间遭遇了发展‘寒冬’,驻企联络员给我们解读政策、采购物资,还送来帮扶措施,提振了我们的发展信心。”江阴申澄起重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植林说。
透明、暖心、精准的“阳光”治理体系,照亮了于门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村民、村庄、企业沐浴“阳光”,尽享“小确幸”,携手参与于门村的村庄治理,共同推动于门村在新时代创造新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