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封条’不是最新事物,但是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电子封条不仅‘新’,而且‘能’!”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中心主任闵仕君告诉笔者,“除了具有实时取证,提前预警等功能外,物联网技术的电子封条还‘能’在三个方面。一是价格便宜,千元不到,可以推广;二是续航长久,半年以上,省心省力;三是实时监控,终端与平台互联,反应迅速。”
什么是物联网?
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所著的《物联网 重构我们的世界》一书中提到,“用一个系统把散落在各处的设备连起来,实现物物相联。”
物联网是以感知客观物理世界为目的的综合信息系统,它关注的是,外部的客观物理世界。
无锡中院智慧法院建设走实走新,引入物联网思维,提出在“智联”中合作、在“智能”中重构、在“智慧”中重塑的建设要求,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赋能法院各项工作。
▲ 6月23日,无锡中院与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签署《物联网技术司法应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无锡中院与物联网设计研究院运用物联网感知技术研发的第一波产品——“物联网技术电子封条”,已经新鲜出炉!
“物联网技术电子封条”区别于其他的“电子封条”和传统封条。它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优势一
长相很传统,保持震慑力。基本沿用原有封条的样式,也是即贴即用。中间运用长方形的感知设备,外面是运用硅胶材质做成的封条,不易撕毁,柔性好,便于不同场合的张贴。同时可以保证重复使用。
优势二
低功耗值守,全时段感知。在无外来事件的时候,采用低功耗值守模式,仅需每天报告一次心跳,回传一张照片,因此电池续航能力至少在六个月以上,远超同类产品。
优势三
多方式感知,全方位取证。电子封条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动产状态监管,不动产边缘感知系统来实现对拆除、搬移等外来事件的全面感知,并通过现场语音警示、自动拍照、摄像取证,自动传送到监管平台和执行法官的手机终端,实现实时监控被查封财产状况。
优势四
可复制性强,全区域推广。目前成本价不超过1000元,并且可以适用动产、不动产的查封以及企业的整体监管,可以适用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各种需求,可以在各级法院推广使用。
▲ 2020年10月15日,宜兴法院执行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使用“物联网技术电子封条”
物联网技术与法院执行工作还碰撞出了下面这些“火花”。
物联网智能称重系统
将感知器安装在起重设备上,在起吊过程中,实时测量物品重量,相关结果即时回传至管理平台及执行人员手机,真正利用感知技术有效解决了以往执行过程中对于铜、铝、钢材等贵金属材料的估价问题。使法官足不出户实现实时处置财产。
查封财产智能监管平台
▲ 平台可实时查看监管视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审慎善意、文明执行”的理念,如何在执行过程中既保证被执行人企业财产价值不减少,又能让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一直是法院执行工作中的难点。财产动态查封监管平台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通过轮廓体积感知、重量位置感知、状态感知、异常行为感知,尤其通过物品精准识别等技术,实时采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客观信息,通过终端协同及边缘计算,建模还原企业日常生产运营的真实状况,对生产经营企业原材料、产成品数量等进行动态监管,从而实现财产全流程、全时段、全方位的感知和预警,打造“物态可监管、生产可延续、货值可稳控”的财产动态查封监管平台。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夏道虎院长这样评价:这项举措在法院系统范围内独树一帜、具有创新性意义,对于有效落实谦抑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都具有重大潜在价值,要大胆探索、务实推进,尽快在财产保全、执行和金融领域取得突破, 为全省乃至全国法院贡献物联网司法应用无锡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