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工作,身上没钱,又认识了几个‘朋友’……当时脑子一热,就……”17岁的小峰(化名)低着头,声音很小。他因为一时糊涂,跟着所谓的朋友参与了盗窃,现在面临着司法的审判。冰冷的卷宗摊在桌面,上面记录着一个17岁少年小峰误入歧途的故事——中途辍学、求职无门、交友不慎、囊中羞涩,最终伸出了盗窃的手。
“这不像是个惯犯,更像是个走岔了路的孩子。” 承办法官吴爱萍心里想着,反复翻阅着卷宗,最终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报告中发现一个关键细节:小峰的父母长期忙于工作,缺乏对小峰生活和心理上的关注。这寥寥数语,像一记重锤敲在法官心上。少年失足,家庭教育的缺位岂能忽视?
随后的审理过程中,吴爱萍法官运用《涉诉未成年人家庭教育评估规范》地方标准对小峰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评估,指导小峰的父母填写《未成年人及家庭基本情况表》《亲子关系调查问卷》,并与未成年人开展访谈并记录访谈情况。经过评估,小峰的家庭教育评估结果为高风险!这份评估结果也让法官的心揪了起来,她说道:“简单的惩罚可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孩子犯错,父母也有责任”。法官向小峰的父母发出了《家庭教育指导令》,这不是一张冷冰冰的罚单,更像是一份“补课通知单”。
在海陵法院“XIN”课堂教室内,法官为小峰的父母安排了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帮这对父母学习怎么更好地跟孩子沟通,怎么真正尽到做父母的责任。课程中,没有高高在上的训斥,而是像拉家常一样,法官跟他们聊起了小峰从小到大的事,聊他们平时是怎么管孩子的,这堂家庭教育指导课,为这对迷茫的父母打开了沟通与关爱的大门。课堂上,法官与指导老师的话语如春雨般浸润,让他们第一次意识到,缺席的陪伴与疏离的关爱,竟成为了孩子滑向深渊的推手。
这份“补课”的效果,开始显现,爱的力量在悄然复苏。小峰父母痛定思痛,积极协助孩子退赔了全部赃款并预缴罚金,用实际行动弥补孩子的过错。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家庭关系慢慢回暖的过程中,小峰自己也有了转变的动力,在家人的鼓励和关怀下,他踏踏实实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用自己的努力换取一份收入。
最终,法院综合考量小峰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社区调查评估意见、检察院的量刑建议,依法对小峰适用了缓刑。看着家庭教育指导带来的显著转变,这意味着,只要他在考验期内遵纪守法,就能获得新生。不仅如此,因小峰是未成年人,法院还将依法对他的犯罪记录进行封存。这是法律给予改过自新少年的一份特殊保护,让他将来在求学、就业时,能够轻装上阵,真正重新出发。
宣判后,法官像长辈一样叮嘱小峰:“孩子,路走错了,能回头就是好样的。这份工作是新的开始,要珍惜。别再做糊涂事了,好好干!”小峰用力地点着头,眼里充满了希望和喜悦。
海陵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全面运用《涉诉未成年人家庭教育评估规范》地方标准,精准识别了涉诉未成年人家庭教育风险,为法官的个性化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小峰的案件中有针对性地开出“家庭教育指导令+XIN课堂”的良方,不仅强制父母“补课”,更成为修复亲子裂痕、重塑家庭监护能力的起点。评估规范的应用,将事后惩罚延伸为事前预防与事中精准矫治,让司法力量在挽救涉诉未成年人时,方向更明确,施策更精准,效果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