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兴化法院戴南法庭联合戴南镇政府,再次开展为期一周的沉浸式跟班实训活动。来自“钢城”不同村居,平日里活跃在街巷村落的六名网格员,带着工作笔记和民情日记,在多岗位上亲身体验着基层法庭的工作日常。在这里,司法实践的脉搏与温度,如同盛夏里蒸腾的地气和钢铁冶炼流动的热气,既炽热可感,也滋养着网格员们的成长。
从“门外汉”,到“明白人”
“经常有居民问,打官司有哪些流程,以前我没法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张郭社区的网格员沈玉慧说。在结对学习过程中,她初步掌握了立案审查要点、要素式表和诉讼基本流程,了解到如何协助当事人准备立案材料,避免因不了解规则而多跑冤枉路。她说,接待岗是“司法第一窗口”,是司法为民的直接体现,其中包含的规范意识、沟通技巧和服务精神使她受益良多。
在葛尤村,网格员顾晓芳被村里老百姓称为“法律明白人”,大家都说,小顾懂法律,对百姓的事情很热心,调解纠纷不偏不倚。一起赡养纠纷立案材料审查时,葛尤村的网格员顾晓芳敏锐辨认出当事人之一,正是她所在社区的独居老人,记得上次排查时,屋里飘出的药味比以往更浓。她立即上前补充了老人视力不佳、经济困难等关键信息,协助老人完成立案程序,让法官更准确地掌握了矛盾的深层症结。
旁听庭审是跟班学习“热门”课程,自从来到法庭,网格员们纷纷自发申请旁听庭审。庄严的审判庭内,一起相邻权纠纷正在开庭,诉辩双方的唇枪舌剑,将待证事实织成迷雾,空气如同绷紧的弦,连呼吸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承办法官抽丝剥茧的提问,却如同拨云见日,将争吵转化为清晰的权责界定。网格员们屏息凝视,感受着庭审的严肃、公正。
在目睹了一起起真实案例后,网格员们对于庭审程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做好常见纠纷的调解工作成竹在胸。几场庭审结束,同济村的网格员许玲玲发现,证据意识正在她心中生根发芽:“看似简单的口头承诺、人情担保,一旦产生纠纷就可能陷入举证困境,回到岗位后,我会引导村民签订规范书面协议,从源头减少矛盾隐患。”
从“旁观者”,到“好帮手”
戴南法庭受理了6件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赵万村网格员汤日升发现这批纠纷正好位于该村的某小区,于是主动请缨,协助到该村进行现场送达。有了老汤的帮助,送达异常顺利。遇到家中有人,老汤送达的同时还劝导几句,让矛盾降降温,在遇到无人在家的情况,老汤几个电话就能辗转联系到被告。
经过一上午的协作,6件案件当事人的材料全部送达完毕,大大提高了送达效率,也稳妥化解双方当事人间的矛盾,并有部分案件取得初步调解意向。
送达难制约着人民法院案件审判和执行效率,尤其是直接送达工作,面临着人难找、地难寻、受送达人员去向不明、同住家属身份难确认等难题,影响了司法公信力的提升。网格员既是“情报中枢”,也是方言俗语的“翻译官”,他们链接着社区资源,发挥着“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能够及早发现纠纷苗头,并协助法官及时介入,掌握必要信息如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及纠纷源头,更好钝化矛盾。
目前,网格员协助审判执行送达已成为跟班学习的必选课程。这一举措不仅缩短了群众维权时限,也让老百姓的矛盾尽快解决。
从“经验派”,到“专业派”
“陶法官,您指导的知识太有用了,昨天我把村里的一起老大难问题给调解了。”葛尤村网格员顾晓芳兴奋地对跟班导师陶翰钊说道。
小顾是戴南镇葛尤村的网格员,她说的疑难杂症就是一件一年未解决的邻里纠纷。老刘家和老朱家做了多年的邻居,中间隔了巷道,老刘家年久失修拟将自家房屋翻修,向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申请了许可证,即将施工时,老朱家以老刘家拟翻修的屋顶过高制止施工,老刘家房屋已经部分拆除,又不能施工,矛盾逐渐升级,小顾也组织两家协调了几次,但双方始终僵持着,都不肯让步。
这次,小顾借着参加戴南法庭组织的网格员跟班实训的机会,当面向陶翰钊法官请教起来。陶翰钊法官帮着小顾分析说:“老刘与老朱两家并没有长期矛盾,还是表兄弟关系,主要还是两人都在气头上,如果找一个双方都认可有威望的长辈来劝劝,这纠纷不难化解。”
小顾听了这些话,感觉眼前一亮,下午就回村搬起了“救兵”,请到了双方的二伯来做工作。二伯在外地工作,在了解老刘家翻建屋顶并不超过老朱家屋顶后,随即电话打给老朱说起贴心话来:“你们是表兄弟关系,这样闹下去是要让人家看笑话吗,以后你们还要住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这事情已经僵在这里了,难道你想天天吵架啊,这样,你听我说,他家屋顶只要不超过你家的就行。”一番入情入理的话,打开了老朱的心结。就在以为事情了结了时,双方又为下水管道、屋檐问题发生争执。小顾先劝解双方,让矛盾降温,想起陶法官介绍的“背靠背”调解的方法,分头做起了双方的工作。最终,见面就吵的两家人,又成了共走一条路的好邻居。
“以前调解主要靠经验,现在发现,法律才是我们说话的底气。”罗磨村的网格员开爱东说。开爱东和李步勇与承办法官优势互补,从不同角度向当事人释法明理,分析利弊,劝导双方互谅互让,换位思考,寻求妥善化解问题的方案,跟班学习期间成功调解一起离婚纠纷。“这比我们苦口婆心劝导一百遍都更触动人心——原来法律才是化解邻里怨气的定盘星。”欧家村的网格员李步勇说。
“这次学习让我体会到司法工作的严谨与温度,更加意识到‘法治’与‘网格’深度融合的重要性。”赵万村网格员汤日升说。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温暖的守护,是生活经纬中的“穿针引线”,唯有贴近泥土,方能将法治的细针密线缝合在社情民意的肌理之上。
当网格员携着法言法语回到街头巷尾,当法官借着民情智慧延伸司法职能,我们看到,网格员就像“法治种子”一样,在基层扎根发芽,活跃在群众身边,激活基层治理的“兴枫景”,一条基层善治之路正在脚下绵延、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