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员丁永良:三十四载调解路,金牌匠心绘就基层法治长卷
2025-07-02 15:34:00  来源:泰州日报 作者:王君

六月的钓鱼镇暑气渐盛,司法所调解室里,丁永良扶了扶老花镜,指尖摩挲着泛黄的调解笔记。这本记满全镇14个村矛盾脉络的“活地图”,与抽屉里“十佳调解员”“金牌调解员”的奖牌交相辉映,镌刻着他34年如一日的坚守。

田埂上的“法律摆渡人”:让法治扎根乡土

1980年,18岁的丁永良踏入基层工作,1990年起投身调解岗位,这一待就是34年。还记得第一次调解宅基地纠纷时,当事人挥舞的锄头让他心有余悸,他却死死攥住《民法通则》挡在中间:“地边划错能重划,人伤了可就回不来了!”三天三夜,他在田埂上用石灰线划出公正,也从此明白:基层调解是让法律扎根乡土的事业。

此后三十四载,他的公文包总装着法律手册、印泥盒和笔记本。本子里不仅记着赡养纠纷、田埂争议,连村民常聚的小饭馆、乘凉的老槐树都标注分明。2024年4月,富友农场塌方事故致工人身亡,他连续数日奔波,以法律析责、用乡情疏怨,最终促成55万元赔偿和解。那本写满36万字的笔记,早已成为司法所的“镇所之宝”。

板凳上的“矛盾解语花”:把法理揉进人情

“丁师傅,这租金咋也要不回来!”去年秋收,王大姐攥着皱巴巴的合同冲进调解室。丁永良发现“秋后付款”被写成“后付款”,没急着走程序,而是拉着双方坐下来:“老张,你儿子考上大学时,王大姐还送过稻种呢!”三句家常打开心结,再用《民法典》细细讲解,最终老张不仅付清租金,还多赔了500元误工费。“农村的事儿,得把法条揉成土话讲。”他总这样说。

面对镇里小微企业的劳资纠纷、合同矛盾,丁永良既当企业的“法律参谋”,帮其梳理用工漏洞;又做员工的“贴心人”,讲清权益边界。2022年春节前夕,某农产品企业因订单延误陷入僵局,他逐字拆解合同,算清双方利弊,最终促成重签协议,让企业转危为安。

卷宗里的“时光雕刻师”:以坚守丈量初心

铁皮柜里1872份卷宗整齐排列,最早的档案纸虽已泛黄,却连一枚回形针都锃亮如新。2019年,丁永良腰部旧疾复发,医生叮嘱静养,可得知两家企业因合作协议争执不下,他便在家中边热敷边翻阅卷宗,通过电话反复沟通。即便疼痛难忍,仍逐字打磨调解方案,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同事劝他休息,他却指着墙上的锦旗笑道:“看到老百姓的笑脸,比啥都踏实。”

去年冬天,调解完赡养纠纷,李奶奶塞来一双棉袜:“丁师傅,你让我知道法律也能暖人心。”这句话,让这位34年没红过眼眶的调解人湿润了眼角。如今,他仍每日准时到岗,带着徒弟走访回访。夕阳下,他新笔记本上“春景村邻里纠纷跟进”的字迹,正续写着基层法治最温暖的篇章。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