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大未保”机制助力3名未成年人回归正途
2024-06-03 16:32:00  来源:“泰新华”微信公众号

  孩子有了不良行为、家庭突发重大变故……当面临“家长管不了、学校无力管”困境时,如何更好守护这些未成年人?作为板桥故里,近年来,兴化深入传承郑板桥先生的民本思想,探索构建“大未保”工作机制,去年获评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市。 

  兴化“大未保”工作机制,其精髓是,实体化组建未保中心,由市委政法委牵头,汇聚法院、检察、公安、司法、民政、教育等成员单位力量,在学校、镇街、村居配强学生安全保护专员、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等,成立益行儿童基金会汇聚社会爱心,实现重点儿童关爱保护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记者在当地调研,采访到“大未保”机制助力3名未成年人蜕变的故事。 

  终圆梦想,“网瘾少年”步入绿色军营 

  3月18日,是兴化欢送春季入伍新兵的日子。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整齐的迷彩方阵内,陈翔(化名)昂首挺立、眼神坚定,佩戴在胸前的大红花格外显眼。看着眼前的儿子,妈妈觉得熟悉又陌生。回想起之前受的委屈,她鼻子一酸。“爸爸、妈妈,在部队里我会努力提升自己,不会让你们再失望!”被儿子紧紧抱住的她,泪水已夺眶而出。

  时间回到4年前。彼时,陈翔正在当地一所省重点高中读高二,成绩一直不错。“今天陈翔晚自习又请假了,但我没同意。”一天,来自班主任柏学海的电话,让陈翔的爸爸、妈妈顿感不安。

  这是陈翔近段时间第三次请假。妈妈没敢耽搁,赶紧找到了儿子并送到校门口。但是,陈翔依然没有上晚自习。这之后,逃课逐渐演变成逃学,陈翔的成绩一落千丈。 

  “孩子迷上了网络游戏!”夫妻俩焦急万分,想尽办法帮孩子戒掉网瘾—— 白天,家里断电,不让儿子给手机充电。但是,陈翔跑到楼下电动车充电棚;晚上,守住家门,不让儿子去网吧。没承想,陈翔深夜从窗户偷偷出去。陈翔的妈妈已记不清,深夜里,她多少次骑着电动车辗转于各个网吧找寻。她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些网吧老板的电话或微信。最严重的一次,父子二人动了手,还闹到了派出所。

  如何帮助这个“迷航少年”?兴化“大未保”机制起了关键作用。针对陈翔的情况,昭阳街道未保办牵头,派出所民警、网格员、司法干警、儿童主任组建了帮教工作小组。 

  南沧派出所副所长李伯安的儿子跟陈翔同龄,主动担任“护航先锋”。他找陈翔“聊天”,尝试打开孩子心扉,“小陈告诉我,自己本来没有网瘾,有一次玩游戏放松,被他爸爸发现后痛打,进而产生了逆反心理,报复性玩游戏最终上瘾。” 

  “解铃还须系铃人。”李伯安一边找来陈翔的爸爸,希望他能当面给孩子道歉,缓解父子矛盾;一边与学校对接,帮助孩子回归学校。当陈翔吐露想当兵的想法时,李伯安一下找到了“发力点”,和孩子讲起了自己从军的经历。 

  就在爸爸给他道歉的当晚,陈翔特地到南沧派出所找到李伯安,深深鞠了一躬:“李警官,感谢你!” 

  3月,通过层层选拔,陈翔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入伍前集训,夫妻俩特地前往市人武部看望儿子。“报告!”在人武部领导办公室,陈翔敬了个军礼,爸爸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 

  出发前一天晚上,陈翔特意给李伯安发去微信:“李叔叔,终于不曾辜负你的希望,万分感谢!”李伯安随即发去“竖大拇指”的表情:“明天我去看你。” 

  第二天,李伯安早早赶到,还带来了护手、护膝,以及笔和日记本。欢送仪式结束后,陈翔拉着爸爸、妈妈以及李伯安合影留念。照片里,陈翔的爸爸、妈妈一脸笑容。 

  到部队后,陈翔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死鱼随波逐流,活鱼才能逆流而上,我想做些让自己自豪的事。”这是陈翔日记里的一句话。如今,他有了新的梦想:考取军校,建功军营,报效祖国! 

  走出阴霾,花季少女即将重返校园 

  “王甜(化名)终于肯重返校园了!”通过半年的努力,兴化市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中心副主任杨冬青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去年11月底,王甜家中突发重大变故,双亲离她而去。 

  “父母都不在了,孩子能不能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学业还能不能继续下去?往后生活有没有保障?”一连串的问号,让杨冬青神经紧绷。 

  “尽快跟上去,守护好孩子。”第二天一早,杨冬青联系公安部门,查询孩子的家庭信息。同时,她联系上王甜的班主任、沧浪社区党委书记陈芳、社区网格员,一起找到了孩子。 

  “家庭突发重大变故,这时候孩子是最敏感的,一定要找孩子最熟悉、信任的人跟她沟通。”杨冬青一行4人分成了两组,由班主任跟孩子交流,而其他3人则与王甜的爷爷奶奶沟通,询问当前他们需要的帮助。 

  当晚,杨冬青和陈芳悄悄走访了王甜家附近的邻居,叮嘱他们“不要背后议论”,避免这个家庭受到“二次伤害”。 

  变故发生后,社区网格员定期送菜,就放在王甜的家门口。民政、街道第一时间帮助孩子申请了困境儿童生活补贴。而杨冬青深知,此时孩子更需要的是心理辅导。 

  这之后,杨冬青每周上门一次,自掏腰包买来孩子喜欢的奶茶、蛋糕等零食,拉着王甜聊天,尝试让孩子逐渐走出阴霾。 

  从原先“嗯”的简单回应,到打开话匣子;从躺在床上,到坐在床边交流……王甜在一点点变化。奶奶说,孩子平时待在卧室,窗户都不开,自己去开还会被孩子制止,只有小杨阿姨去开窗户孩子才不会抗拒。 

  与此同时,学校请来专业心理老师,给王甜所在班级的老师和学生做心理辅导,为王甜重返校园扫除障碍。 

  经过兴化“大未保”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王甜表露了重返校园的想法,但希望换个学习环境。在民政、教育部门的关心下,她的心愿得到了满足。 

  不再疯玩,“熊孩子”假期有了好去处 

    从周末“没处去”,到有了“好去处”,乐乐(化名)脸上笑容多了,渐渐变懂事了。

  因家庭矛盾,母亲一直独居,父亲常年在外开货车。11岁的乐乐,只能与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每到放假,乐乐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在外疯玩。天黑了、玩累了,乐乐有时就睡在外面。 

  爷爷的“寻孙记”就没断过。从工地刚回来,顾不上吃饭,又心急火燎地骑着电动车出去寻找。毕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忙碌了一天,家里还有患有尿毒症的老伴需要照顾,爷爷疲于应付。 

  去年12月的一个晚上,乐乐又一次因贪玩不归家,爷爷气坏了。为了惩罚孙子,爷爷直接让乐乐脱光衣服走回家。正是天寒地冻,好在热心路人看到后,及时报了警。 

  兴化市未保中心工作人员随即联合妇联上门,对爷爷进行了家庭教育指导。“自己的孙子,我怎么会不心疼,实在是没办法了啊。”爷爷既懊恼又无奈。 

  “问题的症结在于隔代教育。”市未保中心工作人员分析,乐乐的爷爷奶奶受文化水平、身体状况等因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即使有,也是简单粗暴的方式,“比如孩子在学校受委屈,没有人倾诉;放假了,却没地方玩。长此以往,孩子宁可待在外面也不愿意回家。” 

  如何帮乐乐假期找到好去处?市未保中心找到了市爱心公益协会会长万再英。从2021年开始,市爱心公益协会常态化开展“爱童行·温暖传递”关爱活动,主要针对家庭监护教育缺失的困境儿童。

  辅导作业、制作手工、感恩教育、志愿服务……参加活动近半年来,乐乐在一点点发生转变。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乐乐特意亲手做了护手霜。“奶奶,你辛苦了。”回家后,乐乐迫不及待地把护手霜送给了奶奶。“乐乐变得懂事许多,这段时间晚上都会按时回家。”爷爷很欣喜。 

  为了减轻这个家庭的负担,学校还给乐乐减免了延时课费用。用心用情用力“护苗”,这条守护乐乐成长的爱心之路,还在不断延长。

  人生道路,不尽是坦途。有人临时走了弯路,有人突然遭遇了挫折,还有一些人在童年就缺少爱的呵护。而当这群人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时,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就更显迫切。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从文中3名未成年人的蜕变故事,可以窥视兴化着力构建的“大未保”机制的优势和意义。这里的“大”,广义上是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托起未成年人的未来;狭义上是,从实体化组建未保中心,实现民政、教育等成员单位“握指成拳”聚合力,到在镇街、村居选优配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保护体系。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未成年人保护和关爱,各地进行了一系列为之有效的探索。而在板桥故里,3名未成年人蜕变的故事正是“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的生动体现。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