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姜陈社区的新区美食城,游人如织,满满的城市烟火气,但这里也是典型的“九小场所”。
2023年以来,泰州市公安局姜堰分局在所有店面墙壁上张贴“九小场所”标牌。一个小小的标牌连接起业主、顾客、民警,通过扫描标牌上的“场所码”,民警即可了解该场所的基本信息及日常监管记录,顾客亦可将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业主。
这是姜堰公安立足辖区实际,抓实“九小场所”安全监管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之一。聚焦“九小场所”分布广、隐患多、管理难等问题,姜堰公安充分发挥“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优势,探索运用大数据掌控各类安全风险动态,以管理精细化、预警智能化、融治集约化为方向,迭代升级“锦联智慧治理模式”安全模块,研发“9+N”小场所安全风险防控联动指挥平台,高效服务“九小场所”安全监管,为辖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保驾护航。
网格兜底 多元汇聚稳固治理“底盘”
场所业主、员工担任“场所安全员”,负责日常防火、防盗等安全工作;警网融合工作室工作人员兼任“巡查指导员”,指导、督促场所发现、上报、整改安全隐患;社区民警作为“联系督察员”,组织街道社区、各行业监管部门定期开展专项检查……针对“九小场所”的特点,该局通过汇聚“三方力量”、列好“三张清单”,将安全监管工作在网格推进、由网格兜底,进一步压实责任链条,明确工作任务,形成工作闭环。
“社区民警经常带着网格员、消防员等工作人员共同上门,潜在的安全隐患能够一并发现和解决,我们也掌握了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措施,心里更有底气了。”新区美食城老板、场所安全员俞女士说。
结合小场所具体的行业种类,该局积极构建“社区民辅警+网格员+N”模式,将教育、民政、市场监管、消防等多部门力量融进网格,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协同参与安全监管,推动网格成为风险感知前哨。
同时,该局坚持用好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三张清单”,实行挂图作战、逐项销账,建立健全隐患查处、协调处置、专项验收、倒查追责等工作机制,确保“九小场所”安全监管“底盘”稳固,各项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一店一码 内外联动激活监管引擎
2月19日,姜堰新月超市老板张先生扫描场所码进入“生活小二”商家服务小程序,自主检查了消防器材、防盗设施等,随后上传了检查照片,即完成了本月的自查任务,无需社区民警、网格员上门提醒。
为防范“九小场所”敷衍自查、抵触检查、逃避清查,导致风险隐患累积叠加的情况,该局在前期锦联“智慧社区”管理平台精准“管人”取得突出成效的基础上,新增“九小场所”管控模块,推动建立“9+N”小场所安全风险防控联动指挥平台。截至目前,已对4500余家“九小场所”实行“一店一码”,通过内外联动机制,实现主动智能预警。
先期,辖区网格员采集场所的营业执照、从业人员等基本信息录入管理平台,生成专属场所码,形成电子台账,方便民警掌握场所变更事项,及时抽取核验相关信息,做到随时随地“回头看”。该局依托场所码上显示的涉警情数、历次检查情况等要素,对各场所进一步落实“四色档案”分级管理:绿色实行一般管理,蓝色实行加强管理,黄色实行重点管理,红色落实职能部门督办。开展工作时,社区民警牵头联动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分类标识、预警提醒、上门督办,精准推进反馈问题闭环整改。
除场所自查、多部门联合监管外,场所码还可实现顾客满意度评价和“隐患找茬”功能,系统对顾客反馈的隐患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后会智能触发风险预警,提醒业主及时整改,真正实现“九小场所”场所自查、网格巡查、部门督办、全民参与“四合一”的安全监管新模式。
提质增效 警民融治谱写和谐乐章
“小场所关系大民生,‘九小场所’的安全监管要充分整合力量资源,发挥群众基层治理主体的作用,将群众的‘需求清单’变为‘满意清单’。”姜堰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刘沛说。
聚焦“群众唱主角,干部来引导,德法加智治,有事当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该局通过专业引领、机制创新和智慧赋能,不断提升对“九小场所”的安全监管质效和智慧治理能力。
在小餐饮、小旅馆、小商店等场所相对集中的姜堰正大路排档一条街,实施“135”互助机制;发动商户代表、志愿者等成立“平安卫士联盟”,创新构建“联勤联动联处”的服务模式;选聘警务助理配合民警共同开展巡逻防控、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有498名行业代表加入“平安商户联盟”“警务助理”等团队,参与治安群防工作,推动形成全民共建共治格局。
得益于警民融合治理的工作模式,“九小场所”行业的防范意识明显上升,安全隐患得到了有效整治,居民的安全指数也进一步提升。2023年以来,姜堰区“九小场所”火灾警情数同比下降7.33%,未发生有影响的消防安全事故,盗窃案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案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该区群众“夜间出行安全感”一度跃居全省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