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没有户口就没有了基本生活保障,他们也是我们脱贫奔小康路上的参与者。我们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户口难题,就是让他们能融入社会,大家一起奔小康。”为无户口的群众解决落户难题,一直是江苏省泰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户籍管理大队四级高级警长鞠钢海倾心攻克的难题。
56岁的鞠钢海,33年坚守户籍管理岗位,是有名的户籍管理专家,为百姓“代言”是他不变的初心。
首创为流浪乞讨人员落户
2017年5月,泰州市民政局救助站站长杨生奎给鞠钢海的“86329221”打来了求助电话。
这个“86329221”热线电话,鞠钢海一守就是17年,先后直接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但是,这次的求助却让他犯了难。
“我们救助站收留的20名流浪乞讨人员都是精神病人,他们有的生病了需要住院治疗办理手续,但都没有身份证,所以亟需为他们办理落户手续。”杨生奎焦急地说。
要为流浪乞讨人员办理安家落户手续,这在全国都没有先例可循,但难题又必须解决。这20名流浪乞讨人员没有一个人有准确的表达能力,要调查他们的出生年月等基础信息,根本无从下手。鞠钢海为此动起了脑筋。
为避免出现双重户籍和违法犯罪人员利用流浪乞讨身份逃避法律制裁,鞠钢海首先通过失踪人口信息库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数据库进行排查,确保登记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户口的唯一性。他们还对这20人进行DNA信息采集和指纹掌纹采集,并进行了信息核实。随后,将20人的照片和相关信息等通过媒体进行了公示,并为其中一人找到了亲属。
“由于他们没有姓名、年龄等准确信息,我们为每一个人起了名字,生日就统一定为1月1日,出生年份则是根据其体貌特征进行推测,统一落户在救助站。将来这些人即使找到家后,登记在救助站名下的户籍随即可注销。”鞠钢海说。
甄别采集工作完成后,鞠钢海带领户籍民警为19名流浪乞讨人员全部办好了落户手续,办理了身份证。至此,这19名流浪乞讨人员和泰州市民一样,享受到了医保、社保等生活保障。
8923名“黑户”全部清零
“有了户口,我不仅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还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多亏了鞠警官!”居民乔圆高兴地说。
28岁的乔圆自幼就因家庭原因没有户口,她成年后,因为没有户口无法办理身份证,找工作也成了难题,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鞠钢海经过调查发现,全市类似乔圆和她母亲(“外来媳”,同样没户口)的情况达8923人。
“别看身份证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却事关一个人的身份和尊严,还事关一个人的生存。小到出门买张车票,大到生病住院办手续,没有身份证还真不行。”鞠钢海说。
这些无户口人员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原来的家庭来到泰州结婚生子,虽然她们都在泰州组建了新家庭、形成了事实婚姻,但没有迁移户口,导致她们自己以及非婚生子女“有人无户”,给她们及其子女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
“为了这些‘黑户’公平且有尊严地活着,再远的路、再大的困难也要办!”鞠钢海说。
为省外人员办理落户手续,工作量最大的莫过于出差外调。因为这些人大多老家都在偏僻的大山里,工作难度可想而知。2014年5月,鞠钢海和同事们踏上了山高路远的外调路。因为工作量极大,鞠钢海和同事们一走就是3年,走遍了涉及到的四川和重庆市所有的偏僻山区。
经过3年的艰苦攻坚,8923名无户口人员全部完成了落户登记。此举不仅为弱势群体找回了尊严,还让300多户贫困家庭走上了脱贫小康路。
“既要把好事做好,还要把好政策关,这才是真的对群众负责。”鞠钢海说。
对户政政策法规烂熟于心
鞠钢海非常勤于钻研业务,对户政政策法规做到烂熟于心,甚至达到了惊人的熟练程度,不仅能随时准确地说出相关的户籍管理规定的出处,甚至连文件的文号都能丝毫不差地说出来。
居民王某是一名“上门女婿”,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婚后王某的户口就可以迁移到妻子所在地。然而,因为涉及到集体经济分红,妻子所在的村委会以“维护村民集体利益”为由并依据村民自治组织法的规定拒绝其迁入。王某找到了鞠钢海,鞠钢海经过仔细研究,由王某作出“不参与集体经济分红”的承诺,为他解决了户口迁移难题。
“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户籍管理也必须要与时俱进。”鞠钢海说。
鞠钢海因为户籍管理业务精湛,曾先后两次参加《江苏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的起草和修订工作。为了便于基层应用操作,他又起草了《泰州市常住人口登记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泰州市门牌管理办法》《泰州市户口迁移准入登记规定》《泰州市流动人口同城待遇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近年来,鞠钢海先后应邀在省内外举办讲座270余场次。目前,他是公安民警教育训练师资库江苏唯一受聘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