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何芬的自述:
很多人问我,当上“全国优秀法官”后,有没有感觉工作、生活和之前不一样,没有,还好。但是经常会有一些当事人“慕名而来”,点名要我办理他们的案件或是要我接待,这让我在压力之余,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法官的尊荣感。
从26年前说起
走上法官职业的道路纯属偶然。1994年填报高考志愿时,父亲领着我去求教村里唯一的大学生,他建议我填报法学,理由是法律很神圣、职业前景好。于是,我就很光荣地成为了我们理科班50多人里,唯一报考法学专业的考生。大学毕业后,我考上了法院的公务员,后来成长为了一名法官。
那时候,真不知道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多久,更不知道能走多远,只是觉得挺热爱。有一件我一直觉得很自豪,或者说挺有优势的事情是,作为一名理科生,很多时候,那种刻在骨子里的逻辑思维、理性思考为自己办理案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庭审时,我会在当事人陈述完毕后,迅速抓住他们想要表达的重点,经过简单梳理,就能得到当事人的认可,既为书记员庭审记录提供了便利,也能让我更加从容地驾驭庭审节奏。在撰写法律文书时,我也习惯于开门见山,切中要害,用平实精炼的语言释法明理。
当然,我也有过迷茫,甚至想甩手不干的时候。十多年前,在办理一起邻里纠纷案件时,我遇到了一位非常“难缠”的当事人,法、理、情都“油盐不进”,甚至对我进行言语攻击,我为此跑到庭长面前哭了鼻子,说不想干了,结果被庭长狠狠地批评了一通。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其实还挺好笑的。当然,那件事情后来还是解决了,原因在于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其实在案件之外(笑)。当原、被告当着我的面握手言和的那一瞬间,我觉得为此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委屈都是值得的。
我的价值追求
想要做好一名法官,绕不开本院和上级法院对我们的审判质效考核。曾经有人问我,费心费力地做当事人工作是不是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调撤率高一些,数据好看一些,当然不是。我理解,通过审判质效考核是我们作为一名法官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及格线”,如果为了提高审判质效去侵害当事人利益,那和学生为了考试及格而去搞舞弊又有什么区别呢?
基层的很多案件,当事人法律意识、诉讼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搞唯判决主义,可能得到的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会相去甚远,最后的结果就是法官觉得自己“恪守中立”“依法裁判”,但当事人觉得法官、法院“脱离群众”“判决不公”,——这当然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我追求的价值是:在高质高效办结案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当下面临的挑战
前不久,我从少家庭调动至立案庭工作。对我个人而言,身份的转换让我面临新的挑战——窗口管理、信访接待、诉前调解、部门协调,还有准备推进的速裁工作,好在到立案庭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团结进取的集体,大家都是在齐心协力忙事业。我想,在短暂的人员磨合、分工微调之后,我们这个集体一定可以迸发出更加巨大的能量。
现在法官的压力确实大。这两天,我们庭在忙着“信访宣传月”的事情,我们想通过信访排查,第一时间掌握群众的合理诉求,协调相关部门一起,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一些问题。工作之余,有小同志向我诉苦,事多、人少。我对这位同志说,事情多,不要怕,我一定会冲在最前面。
对青年干警的话
法官这个职业看上去光鲜亮丽,实则隐忍而清苦。年轻人大多好胜心强,要求进步,这是好事。但总体还是要沉下心来,从手头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厚积薄发、宠辱不惊。当然,如果能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温暖别人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希望我们的青年干警都能向我看齐,我有信心一辈子都当好这个标杆。电影《霸王别姬》里有句话,“说好了一辈子,少一分、一秒、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就把它作为我们之间的约定吧(笑)。
(作者:泰州市高港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陆乔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