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活动中,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经过激烈角逐,以模型应用数量全省第一的成绩,强势跻身全国十强。数字检察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张家港市检察院这个“老先进”,正以数字赋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制度引领 筑牢数字检察根基
推进数字检察战略,关键是理念更新,基础是数据积累。在落实数字检察战略初期,针对部分干警存在认识偏差,误认为数字检察就是检察信息化、软件轻应用。为此,张家港市检察院检察长周晓东带领班子成员带头学,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抓,列入党组重点项目指挥调度、跟踪问效。
在检察长带动下,张家港市检察院自上而下形成“领导小组-数字专班-办案单元”组织模式,从“用”好模型赋能法律监督、“办”好案件助推社会治理、“讲”好检察故事树立品牌形象三个维度,一体推进数字检察战略。制定了《张家港市院数字监督模型应用推进方案》,建立规则验证、应用校验、融合履职等9项协同履职机制,对监督线索实行“技术运行、部门验证、领导审核”三级审核机制,推动模型推广应用工作形成合力。截至目前,已累计研判内部监督线索6900余条,实现四大检察全覆盖。
“我们以‘数治港检’品牌建设为牵引,建成‘数治’港检中心,汇集公安、法院、人社等18家单位420余万条数据,集成人工智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5项技术,对259个建用模型动态管理、实时推进,为数字检察找准赛道提供有力支撑。”张家港市检察院检察技术部门负责人杨勇介绍道。
数据汇聚 驱动数字检察“加速度”
赋能法律监督是数字检察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张家港市检察院针对监督薄弱问题,注重以数字检察力提升监督能力,持续完善制度机制,不断加强大数据监督模型开发和应用,全院大数据法律监督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全国模型应用推广活动以来,“四大检察”监督数据均同比提升50%以上。
刑事检察方面,紧贴侦查监督“点多、面广”特点,研发运用撤案监督等44个模型,监督立撤案22件,纠正警辅人员违规担任见证人等17件违法行为,追捕追诉7件17人。
民事检察方面,围绕监督“案源少、质效低”的特点,建用27个模型,监督成案40件,剔除虚假债权2925万元,研发的套取分配类虚假诉讼监督模型在最高检平台上架,破产领域虚假劳资债权监督模型获最高检首届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一等奖。
行政检察方面,注重通过模型构建破解监督履职“无米下锅”的问题,发现基层行政处罚法律适用错误、金额不匹配等问题线索,提出纠正意见19件,发出类案提示函1份,督促基层行政执法依法依规。
公益诉讼检察方面,针对“范围广、领域多”特点,建用69个模型,监督办案78件,有力破解水资源保护、跨区域垃圾倾倒等治理难题。
“我们研发的公共建筑物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规范模型,在最高检大数据平台上架后被全国各地72家检察院应用125院次,不仅推广应用数排名全省前十,更为全国‘有爱无碍’城市建设提供了‘张家港方案’。”张家港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闫振东表示,大数据监督模型,已经成为公益诉讼检察办案不可或缺的“利器”。
数字赋能 检察智慧融入社会治理
“数字检察,不是单纯的‘技术流’,而是系统的‘方法论’。我院注重发挥数字检察类案监督、精准监督作用,聚焦上级重点部署,在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中体现检察智慧和检察担当。”张家港市检察院分管数字检察的专职委员董树海表示。
为此,张家港市检察院先后与住建、交通等6个行政主管部门对接,探索共研共用公租房规范使用、交通安全出行等6个模型,挖掘生态环境、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多个领域监督线索3000余条,通过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开展居民区消防控制室人员资质审查、网约车备案检查等9次专项行动,协同各方筑牢长治久安基石。
围绕消防安全、沿江港口管理等地方党委重点工作,建用网络销售伪劣消防灭火器危害公共安全风险监督模型等69个模型,积极推动餐饮店安装可燃气体报警装置、调整社区矫正对象基本养老金待遇等8项社会治理工作,发出线索移送函2份、检察建议4份,以检察履职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与此同时,张家港市检察院还突出模型共享共用,实现模型促进治理的全闭环,推动公安、法院将撤案监督、虚假诉讼监督等5个模型整合进内部监督模块,提升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推动住建、人社等部门将相关模型转化为常态化执法数字工具,发现20个在建公共建筑项目存在38处不规范问题,纠正设计不规范、虚假套取医保基金等56件违法行为,促进监督问题早发现、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