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高新区东渚街道司法所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从“小处”入手,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司法+”模式,整合优质资源,进一步提升司法为民质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多元聚力“小中心”扛起“大责任”
“拖欠你们一万元的工资,我们已经与对方协商好,本月20日前就会打至你们卡上,如果到时候未打款,你们再来矛调中心……”民工同志是城市的建造者,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助力民工安“薪”过年,自去年12月开始,司法所依托矛调中心,联合区住建、区法院、人社、派出所、律师事务所等部门,重点排查走访辖区工地,了解辖区内农民工欠薪相关情况,及时掌握农民工维权信息,坚持从源头防欠、依法惩欠、集中清欠,群策群力、会商会办,集中化解欠薪风险隐患。
同时结合“法润江苏 情暖民工”专项活动,走进工地、社区等场地,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等服务,面对面、零距离为工友“答疑解惑”,进一步提升了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法情共融“小房间”起到“大作用”
“我记得当初我们上小学,家里穷,要走路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到东渚小学,还有最开心的就是放学买一个门口的萝卜丝饼吃,几十年过去,日子确实越过越好了,可是我与老张的感情也越过越淡了……”看着墙上老照片,李阿姨慢慢叙述起与张叔的婚姻生活,比起前几次的针锋相对,这次的调解带着温和与回忆,在这种特别的氛围中,李阿姨与张叔“破镜重圆”,一起婚姻矛盾就此化解。
这是一间有“魔力”的小房间,房间摆着陶瓷茶杯、老式的热水瓶、电视机,墙上挂着老东渚的照片,东渚中学、老街、老农贸市场,每一张照片、每一个摆件都带着浓浓的情怀。充分发挥村里老书记、老党员等“五老”调解人员其“人熟、事熟、地熟”优势,让群众信得过的人,说群众信服的话,天时地利人和,使得这间小小的屋子成了婚姻矛盾纠纷调解的“打卡地”。据悉,“特殊小房间”助推婚姻调解率上升30%,共计受理17件婚姻纠纷,调解率94%。
创新服务“小举措”抒发“大温暖”
只有以心换心,才能赢得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对象的信任,使他们放下“包袱”,重塑人生。“小王啊,你好好养病,近日我们已经联系到两家单位,等你身体好了我带你去看看,你年纪也不小了,要承担起责任,以后不要再出去闯祸了……”近日,司法所了解到安置帮教对象王某开刀手术后经济比较困难,立即与“五老”志愿者一同前往看望王某。东渚街道司法所始终坚持“用心、真心、热心、正心”把脉问诊,以法为药,以心为引,春风化雨,温暖并帮助每一名社矫安帮对象。
近年来,东渚街道依托“五老”社矫安帮中心,走在前、做示范,构建“五老+社矫安帮”服务新格局,利用“五老”丰富阅历为社矫安帮对象提供宝贵的人生建议和指导;同时加强走访,对不同类型、不同群体的安帮对象提供心理矫治服务,密切与派出所、社区联系,进行全方面监管和教育,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过分教条和墨守成规,让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帮助,重新拾回回归社会的决心和信心。
截至目前,共与10名社矫安帮对象签订了“一对一”结对帮教协议,安置帮教走访200余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东渚街道司法所将进一步提档升级,实现与矛调中心“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切实发挥基层司法所化解纠纷在一线的独特优势,努力以司法之力解群众急难愁盼,以司法之光护群众安危冷暖,为基层治理助力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