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矛调中心专业、快捷的服务,保障了我的合法权益”,今年3月,服装市场经营户胡某某在与店铺出租方达成减免租金协议时由衷地说道。这是常熟市莫城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针对属地租赁、消费纠纷较多而专门设立“市场服务”特色窗口后成功调解的案例之一,也是常熟市坚持矛盾纠纷“全周期管理”理念,有效构筑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常熟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让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调解+”模式不断走心向新,促进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更加精细、精准,绘就了多元解纷新“枫”景。
调解+联动 一站解纷新实践
今年4月,几名建筑工人到常熟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反映公司拖欠工资问题,涉及款项30余万元,常熟市矛调中心立即联系属地,并组织住建、人社相关部门组成专班进行联合会商,同时搭建平台组织公司方与工人协商,仅用1天时间就将标的款项落实到位。
去年年底,常熟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和14个镇级矛调中心、338个村级矛调工作站全部建成投入运行。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三级矛调中心共受理矛盾纠纷9599件,办结9369件,其中80%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镇、村两级。市级矛调中心充分发挥常驻部门、轮驻部门、邀驻部门职能作用,协调多部门联动,快速化解矛盾,并建立突出问题反馈机制,将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本部门,推动本部门堵漏补缺完善机制,预警防范同类纠纷发生,同时依托“一网统管”平台,汇聚公安、卫健、司法、妇联等多部门数据,构建出租房屋矛盾风险、家庭婚恋纠纷风险监测预警应用场景,发挥数字“智治”引擎作用,防范矛盾纠纷于未然。
社会参与,多方聚力是矛调中心的优势。市级矛调中心邀请婚姻家庭、金融、校园纠纷3个专业调委会和“老娘舅”“周永良”2个品牌工作室入驻,并设心理咨询室、警务室,构成访、调、援、裁、诉融合的业务体系。镇级矛调中心积极吸纳婚姻家庭咨询师成长联盟协会、虞山街道退休法官调解工作室、梅李镇春风社会事务所、沙家浜镇“和阿姨”幸福家庭服务中心、支塘镇伟民工作室等本地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入驻,聚合社会力量助力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各镇矛调中心还根据各自产业布局及矛盾纠纷特点提供特色服务,莫城街道对应街道辖区服装城以及电商直播两大业态,开设市场服务、直播产业服务两个特色窗口,琴川街道针对属地劳资纠纷较多情况,设立劳动保障维权服务中心,为市场主体良性有序发展提供支撑。
调解+自治 定分止争新模式
初到常熟市海福新城社区工作时,身为社区党委书记的徐月红每天接到的矛盾纠纷都在3起以上,晾晒滴水、“二手烟”、棋牌室扰民等,事情琐碎且数量大,却件件贴近居民生活。如何化解矛盾,让人心服?社区采取的办法是“民主议事会”。如今十年过去了,社区的矛盾纠纷少了,“民主议事会”的议题从“拔除一棵草”变成了“栽好一朵花”。
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是矛盾纠纷预防在小、化解在初的有效途径,常熟市深化基层“援法议事”活动,完善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将邻里纠纷等琐事放在“大家讲莊”“有事好商量”“吃碰头”等30余个遍布各村(社区)的议事平台上进行讨论化解,并探索形成了沙家浜镇红石村“12345”工作法、海虞镇海福新城社区“8+X”民主议事会模式、辛庄镇“宅基管家”等经验,依靠群众力量化解矛盾纠纷,走出了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村民自治离不开党建引领。常熟市实施“先锋领治”“海棠管家”等系列实践活动,4万多名党员、干部主动亮明身份,认领社区治理岗位858个,面对面为群众排忧解难。深化“海棠有约·共商共办”品牌建设,紧扣民生实事,推动结对共建暖心事、点题交办解难事、选题攻坚办大事,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
村民自治同样离不开法治保障。去年12月8日,苏州首家共享法庭——常熟法院辛庄法庭与莫城街道矛调中心共享法庭成立,在不增编、不建房的情况下,一块显示屏、一根数据线、一台电脑,就把法院的司法资源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今年9月1日,作为共享法庭的联络法官,蒋玉凤第20次走进共享法庭联络站,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参与一起民间借贷纠纷调解,经过蒋玉凤两个多小时的以案释法,双方握手言和,这起持续两年的民间借贷纠纷得以化解。截至目前,共享法庭在镇村矛调中心(工作站)、声谷科创中心、交警交调中心、金融机构、商事商会等行业组织已布建完成94家,开展调解指导、纠纷化解、在线诉讼等工作百余次,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了专业的法律咨询、诉讼服务。
调解+网格 溯源治理新路径
“楼上空调漏水,我家墙壁上都是水。”“我的车位又被占了。”一大早,琴川街道网格员小张的电话就叫个不停,他马不停蹄跑东家赶西家协调处理,化解邻里之间的纠纷。
近年来,全市1100余名专职网格员、7000余名微网格联络员走街串户,常态化开展社会矛盾风险隐患排查,坚持“普遍排查+重点排查”相结合,滚动式、全方位摸排矛盾纠纷,定期跟踪重点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进展。
注重分级治理,运用“人民调解+网格”机制,推动调解员融入网格,开展“万名调解员入网格进万家”活动,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6552次,入户17596家,调处婚姻家庭、邻里、物业、人身损害赔偿、房屋宅基地等“五类纠纷”8305起。
推进“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司法服务进网格”系列实践活动,420多名“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进网入格,将司法服务力量精准注入基层治理。发挥退休政法干警、乡贤、老干部等志愿服务者作用,积极打造“朱惠英”个人调解室、“中国好人”调解室、周行“律师调解室”等“明星调解”微集群。
深化“网格+警格”融合建设,依托数字门牌全覆盖城市的优势,开发“纠纷前哨”模块,在构建“民转刑”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机制和重复报警纠纷跟踪机制基础上,将劳资纠纷、消费纠纷、婚姻纠纷、邻里纠纷等20种非警务类纠纷警情融入网格化管理,实时对接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推动非警务类矛盾纠纷即时流转、联动处置、跟踪问效闭环。工程实施以来,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接收工单14335件,化解12327件。
“调解+行政复议”“调解+公证”“调解+律师事务所、派出所、交警中队、法院、检察院”等,常熟市融合各方资源,做好“调解+”这篇大文章,不断增强调解与各种非诉方式的联动,以调解撬动更为优质高效的非诉服务,构建更多元更有效的社会治理共治格局。
“常熟市将充分发挥市、镇、村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实战作用,整合资源力量,规范基本流程,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及矛调品牌工作室培育。同时,还将深化警网融合,推进‘人民调解+共享法庭’实践,持续推进信访突出矛盾问题攻坚化解,扎实开展‘统筹推进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系列调研,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常熟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潘志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