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古城绘就幸福底色——探寻苏州市姑苏区推进“法护古城”实践路径
2023-08-07 13:54: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享法姑苏

  

   近年来,苏州市姑苏区秉承“保护、更新、民生”的理念,推动《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施行,回答“法护古城”时代之问。坚持“法景”与“美景”融合,将众多景观与法治元素、法治典故串联,“法”韵悠远,成就独具苏州特质的“双面绣”。

  以“‘典’亮美好生活·‘法’助美丽古城”为主题,常态化开展普法,引导全社会不断增强守护古城的自信和自觉……

  盛世姑苏,法治新篇。漫步在素有“苏州心脏”之称的姑苏,触摸法治姑苏的时代脉动,解码“法护古城”的姑苏实践,深厚的历史底蕴、浓郁的法治文化气息迎面而来。

  “厚植法治沃土,赋能古城焕新。”苏州市姑苏区司法局局长黄慧介绍,循迹溯源,姑苏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姑苏区锁定“保护古城、与法同行”目标,实招频出,高标准定位、高起点创新探索依法保护古城“姑苏路径”,依法扮“靓”古城容颜,擦亮群众幸福底色,让“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美丽画卷在千年古城绘就。

顶层设计 夯实法治之基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是苏州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吸引八方游客。

  “‘有制’才能‘有治’,‘善制’方能‘善治’。”姑苏区司法局副局长杨宏明介绍,在姑苏区的大街小巷,古建老宅星罗棋布,是承载姑苏古城历史文脉无法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为使法治融入古城的血脉,姑苏区聚焦以制强基,下好“先手棋”,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之心,联合区古保委、区城管委、区住建委指导平江街道摸清“家底”,出台《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等接地气、可操作的机制,为古城保护与发展提供清晰的法治指引。

  按照依法保护、整体保护、活态保护原则,明确古城保护工作方向,围绕《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等法规,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既实现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延续,也为后人留下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风景。

  坚持依法保护古城理念,以古城保护规划设计的参与者、项目实施的监督者、社情民意的倾听者、相关法规的宣传者身份,完成古城54个街坊控规修编和40个街坊城市设计,完善古城保护规划和法规体系,推动《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出台,为留存古城记忆提供法律支撑。

  在此基础上,聚焦19.2平方公里历史城区和周边“四角山水”,探索推进古建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精心守护历史文化的“根脉”和“灵魂”,相继发布《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书》《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蓝皮书》,对苏肇冰故居、方嘉谟故居、钱伯煊故居、建新巷30号等古建老宅进行抢救性修复,探索形成古城保护“姑苏样本”,使古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历史的回响中焕发新生。

融合发展 释放法治之能

  “依法护城多倡导,法治文化来熏陶;擦亮古城金名片,历史遗产守护好……”

  7月25日,姑苏区司法局组织社区“法律明白人”自编自导自演的“法治护城”说唱吸引八方游客。

  “这是姑苏区深入推进古城保护法治宣传的一个缩影。”姑苏区司法局法治宣传教育处处长许为介绍。近年来,姑苏区深化《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进机关、进社区、进院落、进景区、进商铺、进学校法治宣传活动,联动共护传世遗产。

  夏树苍翠,碧水蜿蜒。来自各社区的“法律明白人”乘坐“法治号”画舫倾听法治故事,观赏沿途美景,领略别样的法治文化之旅。

  “法治,让古城更亮丽;法治,让百姓更幸福。”姑苏区司法局副局长黄为一表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以“七里山塘”为轴线,将白居易纪念苑、南社纪念馆、苏州商会博物馆、古戏台、安泰救火会等景观植入法治元素、法治典故,实现雕栏玉砌与灯火阑珊交相辉映,给游客在“水陆”线上带来全新的法治体验。

  以“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沿着挹清廊,苏州古代社会法治碑刻映入眼帘。漫步游人如织的中张家巷,法治景观与小桥、河道、古民居等古城风貌遗存,让游客与“法、景”拥抱得更紧。

  以古老印记融合现代法治元素,让居民在休闲时体会二者沁润魅力。如今,走进胥江,浏览古胥门、舒适故居、江苏巡抚衙门、汤斌馆等10余个历史文化遗迹,一幅幅主题鲜明、布局严谨的法治雕塑和法治宣传融为一体、引人入目。

  以文化涵养法治,以法治沁润民心。在“寓法于景”助推下,姑苏区将传统文化融入法治元素,每逢元宵、《民法典》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在古胥门广场开展法治灯谜活动,吸引众多游客驻足竞猜。

  法治拂面,音乐荡漾。在况公祠、曹沧洲祠,姑苏“幔亭曲社”不定期开展法治昆曲演出,和着悠扬婉转的昆曲旋律,讲述法治故事,成为增强百姓法治观念的有效载体。

破解难题 彰显法治之效

  “现在,我们根据《小区居民自治公约》请门卫,居住环境安全,我们心里踏实。”定慧寺巷15号小区居民自治小组聘请门卫上岗后,居民钟阿姨安全感、幸福感满满。

  曾经,定慧寺巷15号还是一个只有3幢6层居民楼的无物业小区,毗邻网红打卡地“双塔市集”,前往的市民在小区随意停放车辆,让居民苦不堪言。

  法治带来美丽嬗变。为破解“没人管”的难题,定慧寺巷社区党委根据居民反映的问题,通过“援法议事”“慧议厅”平台,邀请网格员、律师、业主代表现场协商,就小区发放门禁卡、聘请门卫等工作规范达成共识。

  “居民的痛点、难点就是我们工作的切入点。”定慧寺巷社区党委书记叶芸深有感触地说,“援法议事”机制高效破解小区没人管、管不了、管不好的烦心事,为社区网格治理注入了法治动能。

  问需于民,打造“满意名片”。为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让姑苏真正成为一座“活着的古城”。2020年起,姑苏区以解决百姓需求为导向,以体察民情、倾听民意、了解民需、汇聚民智为主线,完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在全区169个社区开展“援法议事”活动,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依托“社情民意联系日”长效机制,组织党员干部、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深入社区,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询”出留住古城“基因”的法律依据,探寻解决纠纷的方案,打通治理难点、堵点,既化解群众“心结”,开出法治“处方”,激活了依法护城的“神经末梢”。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在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五老志愿者”等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展“援法议事”活动1700多场次,加装电梯后期维护、空地晾晒邻里纠纷、老旧小区停车难、漏水纠纷定责等一系列群众的烦心事得到妥善解决。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