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就是咱们的贴心人!”在阳澄人家小区,年满八十的王奶奶因为午餐问题与日照中心发生矛盾,在“法律明白人”王利民的耐心调和下,双方冰释前嫌。
在苏州工业园区,像王利民这样的“法律明白人”共有2823名。近年来,园区司法局聚焦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积极引导“法律明白人”参与基层法治实践,使之成为基层治理一线的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搜集员”。
TA们扎根社区
普法宣传润民心
“现在大家都养成了遇事找法的习惯。”见证了社区居民思维模式的变化,沈凤霞深感欣慰。
沈凤霞是唯亭街道亭苑社区的“法律明白人”,身处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的社区,她发现许多居民常因不懂法而吃亏。为此,她在社区里开设了“普法小课堂”,每月定期开班授课,授课内容是《民法典》《劳动法》《物业管理条例》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社区的学法队伍已壮大至121人,让人人都做‘法律明白人’。”
抓好基层治理,普法工作是基础。近年来,园区司法局将 “法律明白人”培育作为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的重要抓手,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进行部署,通过“法律明白人”引领身边人,营造社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这支普法队伍来自基层,又扎根基层,他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工作,让法律真正走进群众心里。第五元素社区的老教师沈老土退休后成为了“法律明白人”,他在社区开设“三尺讲堂”,继续发挥余热向居民和孩子们讲授法律知识;欧典社区整合辖区“法律明白人”,组建“法治典典”普法队伍,参与“点点课堂”特色宣传品牌创建;淞源社区“法律明白人”自编自创《江南水八仙》等唱词节目,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法治意识、自治意识、共治理念。
TA们情系邻里
解纷止争促和谐
前段时间,胜浦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骆雄兵成功化解一起噪声扰民纠纷案件,在缓和双方当事人对立情绪的同时,他亲自前往噪音地实地勘察,模拟各种减噪方法,最终成功帮助居民消除噪音源头,双方当事人也高兴地握手言和。
“调解不仅是平复当下矛盾,更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症结。”作为群众信任的“法律明白人”,骆雄兵充分发挥自己的调解特长,帮助居民化解纠纷120余起。
除了人民调解员,分布在各个网格的网格员也是“法律明白人”队伍的“前哨尖兵”。金鸡湖街道时代上城社区一居民因消防管道问题与物业产生纠纷并拒付物业费,网格员兼“法律明白人”朱思敏在网格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相关情况,第一时间介入调解,经与双方当事人反复沟通、释法明理,物业按要求落实维保责任,居民也及时补交了物业费,一场纠纷圆满化解。
“网格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朱思敏表示,“我们网格员有着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能够迅速发现矛盾、介入调解。”
“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实施以来,园区司法局依托基层网格化工作体系,深入推进“网格+法律明白人”工作模式,在广泛吸纳网格员加入“法律明白人”队伍的同时,探索信息共通、机制共建、平台共享,进网入格宣讲法律法规、引导依法维权、调解矛盾纠纷。目前,全区已实现 “法律明白人一格两人”全覆盖。
TA们链接民情
服务社区助善治
“这个问题发现得及时,我觉得可以这么考虑……”在胜浦街道新盛花园社区老书记工作坊,顾杏水开门“坐诊”,为社区各项问题“把脉开方”。
除了退休老书记,顾杏水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法律明白人”。而在社区老书记工作坊,像他这样兼具多重身份的可不止一个,坊里目前在岗的11名退休老书记,“法律明白人”共有6名。他们每周一至周五轮流值班,充分发挥余热,累计召开例会30多次,收集社区居民意见建议100多条。
“老书记们德高望重,大家都很信任。”这是社区居民顾巧莲的心里话。
“像老书记、老党员这样具备群众基础优势和威望影响力的人员,是我们‘法律明白人’重点培育对象。”园区司法局相关条线负责人表示,面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五老”人员、网格员、人民调解员、法律工作爱好者等群体,园区司法局优先遴选政治素质较强、文化素养较高、具备法律基础知识、热心公益的人员重点培养,成为服务基层治理、助力法治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斜塘街道翰林缘社区厨余花园的成功建设与“法律明白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最初花园的改造规划到中期的投票决议到最后的建成责任分配,“法律明白人”既是居民活动的组织者,也是花园建设的参与者。
“‘法律明白人’的职责之一就是当好社情民意‘收集员’、社区建设‘智囊团’。” 身为翰林缘社区“法律明白人”中的一员,鲍起群满满自豪,他表示将继续积极参与社区各项事业,聚焦居民诉求,研究实用性建议,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