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创新用好司法大数据 让基层社会治理更“有数”
2022-11-07 14:15:00  来源:新华日报、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

  一个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效果到底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但主观评价存在个体差异,且容易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存在“以偏概全”的风险。苏州工业园区率先探索用数据回答这一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基层治理司法指数”新闻发布会

  去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发布国内首个“县域基层治理司法指数”,用司法大数据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打分”“体检”,重点解决基层治理状态难以量化评估以及薄弱环节和隐性风险难以被发现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一年多来,立足司法大数据的“司法指数”内涵日益丰富,让园区基层社会治理更“有数”。

  基层社会治理有了量化评估体系 

  园区法院大厅内,大屏上醒目地展示着一张园区行政区划图,图上实时跳动着园区下辖各板块的诉讼数据。“这是我们正在完善开发的‘司法指数’可视化平台。”园区法院副院长陈建峰说,平台上的数据是基层社会治理在司法领域最直观的体现,背后藏着与之密切相关的“秘密”。

  “司法指数”选取与基层社会治理相关的特定类型案件,对案件数量及变化趋势进行加权计算,同时综合各地区经济总量、人口等指标,最终得出结果并通过可视化平台呈现出来。陈建峰说,这一创新方式一方面能够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进行“打分”,科学测评实际的治理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进行“体检”,更早更精准地发现“病情”,对症下药。

  案件如何选取有讲究。根据基层社会治理涉及的内容,园区法院重点选取了善良风俗类、社区治理类、治安治理类、行业治理类、重大风险类等案件,作为计算“司法指数”的“素材”。

  这几类案件,实质上是观察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几个维度。比如,善良风俗类案件,主要为离婚、赡养、抚养、继承等纠纷,常常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孝老爱亲、家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社区治理类案件,主要为物业纠纷、相邻纠纷、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等,与社区和谐程度、社会治理基础稳固程度有关。

  “司法指数”显示,2019年至2021年,园区法院受理的全区基层社会治理类案件与常住人口数之比从2.05‰左右降至1.64‰左右。与之相印证的是,园区三年来在基层治理方面出实招、办实事,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相关探索获得社会认可、赢得百姓点赞。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田太促说,“司法指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打通指数应用“最后一公里” 

  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进行“打分”“体检”,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提高治理水平。为了打通“司法指数”落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园区法院牵手园区社会事业局等相关部门开设社区治理法治实训班,对基层一线的社工开展集中法制教育。

  目前,社区治理法治实训班已开展到第四期。每期招收25名来自园区各功能区、各街道的优秀社工,对他们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脱产实训。“司法指数”是实训课程的重要部分。园区法院民一庭庭长胡志清介绍,针对来自不同区域的社工,园区法院还梳理出该区域发生较多的案件类型,分析得出该区域的“司法指数”,有侧重性地安排个性化的培训内容。

社区治理法治实训班开展现场教学

  物业纠纷是社区最普遍、最难解决的案件类型之一,也成为不少区域“司法指数”的重点扣分项。“物业纠纷涉及业委会、物业公司、业主等多个主体,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来自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的许鑫一是社区治理法治实训班第三期的班长。他记得,实训班的第一课讲的就是《物业纠纷的常见类型和处理技巧》。

  当时,许鑫一正被一起物业纠纷困扰许久:某小区业委会到期后没有换届,小区没了管理主体,因此对物业缺乏有效监管。物业服务质量持续下降,业主和物业公司积怨很深。实训期间,通过学习“司法指数”背后的案件及案件的处理结果和解决方法,深入剖析物业纠纷的成因和争议焦点,许鑫一逐渐找到了问题突破口。实训结束回到工作岗位后,他向街道提出了完善小区物管会的建议,并向业主普及如何选聘、续聘物业服务企业的法律知识,最终矛盾得以解决。

  “社工脱产三个月,对社区来说是有挑战的,但值得。”田太促说,实训班不仅要教授法律知识、调解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让社工学会用法律思维考虑和解决问题,要让“司法指数”成为社工开展日常工作的依据,薄弱环节可以未雨绸缪,处理矛盾更加有的放矢。参加实训的社工回归社区后,园区还将通过最新的“司法指数”检验实训实效。

  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乃至全省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仅环金鸡湖1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散落着近千家金融类机构。“助力金融治理,‘司法指数’同样大有可为。”园区法院金融庭庭长郭路介绍,依据金融案件生成“司法指数”,既能为金融机构提供产品的风险提示,又可以为政府监管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根据2021年的“司法指数”报告,某银行的“某某贷”产品涉诉案件数量居高不下。注意到这一异常情况,园区法院及时就该问题与银行负责人进行交流并作出提醒。经过几次流程优化与合同版本修改,该产品纠纷数量明显下降。

  “过去我们只能通过个案了解产品的风险,现在通过‘司法指数’,我们可以综合评估某类产品的整体涉诉情况,及时作出优化调整。这样一来,既能纵向对比前后变化,检验调整成效,又能横向对比业内其他机构,学习先进经验,对我们帮助很大。”平安银行苏州分行零售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朱奇明说。

  随着人民法院的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司法大数据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司法指数”的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借助大数据技术,原本处于社会治理‘末端’的司法服务,将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护航城市发展。”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赵毅说。业界普遍认为,数据赋能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苏州工业园区的这一探索,为改善县域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提供了新的视角。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