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30个119消防日,今年的主题是“落实消防责任,防范安全风险”。央视《朝闻天下》《晚间新闻》多角度、多时段集中报道苏州针对突出消防安全隐患,开展“331”整治火灾隐患专项行动,全力构建由党委政府领导、属地部门协同、公安机关担当的长效治理新机制,推动消防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公共安全一头连着国计民生,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苏州在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过程中,面对经济体量大、监管要素全的现状,开展“331”整治火灾隐患专项行动,推动全市消防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插上充电器、掏出手机、扫码缴费,苏州工业园区通园新村居民陆先生通过楼前车棚里的智能充电桩,给电动自行车充上了电。因为公司离家要十多公里,天天骑车上班的他每天都要给车充电。小区里租房情况较多,加上居民又习惯将电动自行车停在楼道里充电,以前的楼道里经常堵得连路也走不了。
“这么多电动车,一旦自燃就太危险了。”陆先生说:“自从小区里统一设置了集中充电点,充电安全了,价格也不贵,1块钱能充好几个小时,足够我骑到单位了。”陆先生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单位也设置了集中充电点,不仅供员工免费充电,还能设置自动断电时长,避免过充。
陆先生的这些舒心体验,来自苏州在狠抓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过程中推出的惠民举措。“消除这类安全隐患,仅靠排查整治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停车、充电难题。”331专班负责人介绍说,“为此,我们不仅加强充电桩建设,更创新推出了‘满电下班’等便民工程。”
在与百姓生活最贴近的消防安全问题中,电动自行车只是其中之一。“三合一”场所、出租房(群租房)、九小场所、小微企业等都是火灾高危领域。在苏州,全市现有电动自行车950万辆、“三合一”场所14.2万个、出租房屋150万户,“九小场所”27万余家,各项数据均位列江苏省前列,庞大的监管要素诱发了公共安全、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方面一系列潜在风险,催生了艰巨繁重的社会治理任务。
为推动全市消防安全形势稳定向好,2018年5月,苏州市委、市政府组织27个职能部门和10个县级市板块成立实体化工作专班,建立“市级指引、县级细化、镇级实施”三级体系,针对五大领域突出消防安全隐患,在全市范围开展“331”整治火灾隐患专项行动。
三年多时间内,苏州逐步形成一整套标准体系,依法制定任务、履职、追责“三张清单”及安全整治通用标准,推动出台全省首个出租房屋地方性法规,重点挂牌、常态化督查、标准化整治等一整套机制战法得以固化。近1300天,苏州火灾形势稳定可控、风险隐患全面消减,全市“331”范围内火灾起数、死亡人数连续三年大幅下降,“331”全领域连续32个月未发生较大火灾事故。
“331”已成为苏州公共安全领域治理的一大“品牌”,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苏州经验”,被列入国务院江苏安全生产专项督导重大典型清单予以推广。以此,今年以来,苏州制定《苏州市消防安全“331”治理机制三年行动规划》,全面构建消防安全“331”治理体系。
什么是“331”治理机制?就是以传统领域隐患溯源清零、新兴业态风险防范化解、公共场所事故控大减量三大目标牵引,通过法治化、社会化、数字化三条路径推进,构建一套闭环责任体系。在工作中,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巡查发现的隐患问题,会上传至“331”治理机制大平台,通过县区级审核确定后再流转至责任部门,责任部门依法依规予以处理,最终将处理结果反馈至大平台。
“突出‘当下治’、注重‘长久立’,既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苏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市新市民事务中心主任黄戟说,“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固化传承好经验、好做法,加快健全和完善消防安全“331”治理机制,全面释放“331”治理机制新效能,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全力为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