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从“枫桥经验”中走出非诉讼纠纷调解服务的“昆山路径”
2021-02-04 14:44:00  来源:学习强国

   在使用杀青苔产品后,昆山市巴城镇200余户蟹农陆续发现,鱼塘内水草萎缩、水质恶化及虾蟹不同程度死亡,几乎一年的辛苦白费。由于这批药产量较大,涉及到多地赔偿,在昆山市司法部门的支持下,巴城镇提前介入,第一时间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调解处理工作组,在几天内便促成农户、厂商及经销商达成三方赔偿协议,避免了一场影响较大的群体性纠纷。

  当发生矛盾纠纷时,群众可选择调解、和解、复议、仲裁、诉讼等多种解决方式,其中,以调解、和解、复议、仲裁为代表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不仅成本较低,而且高效便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昆山不断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公证调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等多种资源,推动建立非诉讼纠纷化解综合平台,探索构建党委领导、司法推动、社会参与、多元并举、法治保障的现代非诉讼纠纷化解格局。
  2020年,昆山全市组织排查纠纷8260次,累计调解矛盾纠纷案件33980件,调解成功率99.72%,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中,成功走出了一条非诉讼纠纷调解服务的“昆山路径”。
  广设“减压阀”,打造“三纵四横”服务格局
  2020年11月19日,在昆台融合发展三十周年之际,富士康非诉讼服务工作站正式运营。这也是昆山市首家台资企业非诉讼服务工作站,站内设有智慧法律终端设备,并专聘了一批专职调解员、企业代办帮办服务员、和谐劳动关系特邀宣传员,“一站式”受理和解决企业与员工急需的劳资关系调解等法律服务,充当好富士康集团10多家企业和5万多名员工之间的“润滑剂”。
  昆山市首家台资企业非诉讼服务站揭牌
  非诉讼方式成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减压阀”。昆山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打造全链条非诉讼纠纷化解机制为抓手,多元导入、分类化解、联动处置,全方位、多层次搭建实体、热线、网络三级平台,开创集约型社会治理新模式。
  昆山市非诉讼服务中心窗口
  以昆山市级非诉讼服务中心为“圆心”,昆山不断延伸非诉讼服务触角,健全接待受理、分流指派、督查指导、办结反馈、闭环运转等系列制度和模式,构建起广覆盖、全域性的矛盾纠纷调处实战平台,打造闭环式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此外,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设立非诉讼纠纷受理专席,实行群众热线求助24小时专员接案,方便群众在线查询、预约、办理非诉讼纠纷化解事项,实现非诉讼服务与基层群众“零距离”对接。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命题下,昆山市司法局紧扣“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依托昆山开发区、昆山高新区、花桥经济开发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公共法律服务站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通过入驻昆山科创中心微信公众号平台、举办劳动关系法律讲座、定期派员随访等多种方式,为重点项目建设所涉非诉讼服务提供绿色通道,让企业在昆投资兴业更加安心、放心。
  与此同时,昆山强化落实“临沪对台”工作,打造化解跨省纠纷的“淀湖和伴”调解品牌,推进淀山湖司法所“临沪尚法”跨省非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将普法、律师接待、纠纷排查调解、重点对象稳控、公众评判集于一体,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共建共治共享”毗邻区域司法行政工作站,有效辐射昆山淀山湖镇、上海青浦区等地区,形成跨越行政边界的司法调解服务新格局。
  目前,昆山已建成以市、镇、村(社区)为纵轴,行政机关、专业机构、社会组织、民间力量为横轴的“三纵四横”非诉讼服务格局,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非诉讼矛盾纠纷化解的工作网络,不断前移矛盾化解关口,大大提升诉源治理的深度和广度。
  架起“连心桥”,部门联动推进纠纷联解
  “我有一起邻里纠纷,把人打伤造成故意伤害罪了,听说这里可以组织刑事和解,请你们帮帮我。”一位面带焦急之色的男子走进昆山市人民检察院刑事和解工作室,正在值班的调解员认真问询和记录,在几番调解下,成功推动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帮助修补了破损的邻里关系。
  刑事和解工作室是昆山市司法局联合昆山市人民检察院探索部门合力建立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举措,也是昆山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昆山市司法局探索司检联动“刑事和解”新模式,联合昆山市人民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设立刑事和解工作室,选派2名人民调解员开展常态化调解服务,并建立健全人民调解与检察机关办案联动机制和信息双向交流机制,加强非诉体系建设与刑事和解工作的融通对接,充分发挥非诉讼服务在化解轻微刑事案件中的优势和作用,不断提升刑事和解工作的整体效能。
  “源头”落子,着眼“全域”。昆山市司法局推动非诉讼服务资源聚合、力量融合、功能整合,联合昆山市委政法委、昆山市公安局、昆山市卫健委、昆山市交通局、昆山市信访局等部门,密集出台相关协作文件,组建多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将昆山全市调解组织、个人调解工作室融入社会治理网格,建立起访调、诉调、公调、检调、劳调、医调等对接机制,形成多元纠纷化解“一张网”,架起一座座四通八达的“连心桥”。
  昆山市司法局加大诉调对接力度,设立驻昆山市人民法院非诉讼服务分中心。针对市人民法院涉及道路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纠纷等类型案件数量过多的实际情况,昆山市司法局联合市人民法院,吸纳交通事故调解工作室、劳动纠纷调解工作室、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室的人民调解员为特邀调解员,在完成调解工作室各自案件的基础上,承接由驻法院非诉讼分中心分流的相关矛盾纠纷,搭建起调解处理“高速公路”。2020年,昆山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获“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
  为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办案效率,昆山探索形成非诉讼纠纷工作信息和经验成果“日共享、周会商、月分析、季研判”的工作机制。2020年,昆山累计办理对接案件13493件,占该市矛盾调解案件总数的39.7%,一条多方参与、协调联动、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新路径呼之欲出。
  画好“同心圆”,“三治融合”形成品牌集群
  “李代表,有对小夫妻最近闹了点小矛盾,我给带来了,您帮看看。”在青阳城市管理办事处绣衣社区“李文艳工作室”,身穿蓝马甲的网格长推门进来,李文艳赶紧起身接待。
  李文艳是绣衣社区居民党员代表,也是昆山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具备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她更是居民们熟知的“老娘舅”。依托“李文艳工作室”,绣衣社区不断拓宽党员有效服务群众的新途径,探索“党员+网格长+居民”的“三融合”社区微治理新模式,高效化解社区“千千结”,产生了“溢出”效应。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昆山推动各村、社区因地制宜,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相结合,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群策群力画好“同心圆”,形成特色品牌集群,让“枫桥经验”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昆山市司法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指导基层联动辖区妇联组织,建立家事调解工作室15家,实现各区镇和城市管理办事处全覆盖;深化“公众评判庭”模式,进一步拓展评判庭模式的适用范围,让“公众评判庭”在定纷止争中更好发挥作用。同时,加强与妇联组织沟通协作,融合“公众评判庭”和“妇女微家”等平台,共同探索“圆桌审判”等家事纠纷解决新途径,打造“家事评判庭+”模式,引入法治思维和社会调解机制,以更有效、更柔和的方式解决老百姓的家庭暴力、赡养、抚养权、继承、婚姻情感纠纷等家事纠纷,为百姓家庭增加一个便于沟通的平台,实现多元调解跟进、心理咨询介入、调判结合维权。日前,巴城镇临湖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家事调解工作室获评“江苏省标准化家事调解社区工作室”。
  昆山还制定《关于推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促进人民调解员、村(社区)法律顾问与网格巡查员同频共振,形成“第一时间排查、第一时间化解、第一时间汇总、第一时间跟踪”闭环,并在各区镇选拔人民调解骨干人才,开展“尖兵特训”,举办昆山市首届人民调解技能大赛,遴选法官、优秀调解员、资深法律工作者以及医疗、劳动保障、心理学等专业领域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建立非诉讼纠纷化解专家库,提供纠纷化解指导、重大矛盾化解、非诉讼纠纷服务人员培训等专业保障,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员专业水平。
  在此基础上,昆山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律师调解团队、金牌个人调解工作室积极参与非诉讼纠纷的排查化解,成立“乐融融矛盾助调团”“纪妈妈老娘舅评判庭”“张敏娟调解工作室”等,推行周庄“吃讲茶”等“援法议事”新模式,借助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创新“群众自发参与+专业律师介入+坚持法理情并举”机制,实现“公开论理、阳光辩理、群众析理”,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