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一本本子、一口流利的太仓本地方言,从事社区警务工作9年来,太仓市公安局璜泾派出所社区民警杨学兵总是这样穿梭在辖区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为群众解决困难、调解纠纷,成了辖区家喻户晓的“小杨警官”,把社区工作做进群众心坎里。
由于工作出色,杨学兵先后获得过“苏州最美警察”、苏州市公安局“群众工作模范”、“太仓好人”、“太仓优秀志愿者”、“十佳社区民警”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套笔和本 不漏掉有用信息
每次下社区,杨学兵总会在警服上衣口袋里揣上一支笔,手里拿上一本小本子,将辖区发生的案件、群众提及的事情等等一一记在小本子上。他总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才能不漏掉每一个有用的信息。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杨学兵第一时间从800多公里外的老家山东回到了疫情防控第一线。回到岗位后,他马不停蹄地带领协管员对辖区外来人员,特别是疫情重点地区人员进行了拉网式的排摸登记。用手中的笔和本子,详细记下每一个人员和场所的信息,回到所里再进行逐一筛选、录入电脑,确保不漏一人一户。“李阿姨年纪大了不方便出门,明天路过时帮忙带点蔬菜。”偶尔,杨学兵也会用纸笔记下辖区群众的一些需求,并力所能及地帮忙解决。
作为社区民警,杨学兵清楚地认识到,除了为群众纾困解难,更要维护好辖区平安。一次,杨学兵的辖区内发生了好几起沿街商户店内手机被盗案件。案件破案后,杨学兵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带着地图深入辖区大街小巷,对每一段道路开展排查,对每个小区进行调研,边走边在地图上圈圈画画,寻找视频监控的最优建设配置。年底所里上报监控体系升级规划时,他提交辖区监控点位的新增及优化方案。9年来,他辖区的监控数量增加了,点位加密了,辖区控案率和破案率均处于全所领先。
一套工作法 用心提升知名度
谈起辖区情况,杨学兵了如指掌,俨然一张“活地图”。如今,杨学兵所管辖的西塔、银杏两个社区的居民几乎没人不认识他,群众也都亲切地喊他“小杨警官”,和他打成一片。然而,这样的“好人缘”可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2011年,27岁的杨学兵从警校毕业后来到太仓,成为璜泾派出所的社区民警。虽然是研究生毕业,可是刚开始在社区走访的那几天,杨学兵可没少碰壁。他上门介绍自己,对方往往只是礼节性地点点头、客套几句;他发出的警民联系卡,有的刚一转身就被扔进了垃圾桶;老百姓用方言跟他说话,他只能尴尬地让身旁的协管员翻译……
时间一长,杨学兵发现作为社区民警,学会方言是做好社区工作的“敲门砖”。为了能尽快融入社区,杨学兵只要一空下来就向身边的本地民警学习方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只要是上班时间,杨学兵就马不停蹄地奔波于社区的大街小巷,为每家每户送上他的警民联系卡,向群众“推销”自己,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一次次的入户走访过程中,杨学兵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有的“三心一留工作法”,即:细心走访,做好访前准备;诚心走访,视群众为亲人;真心走访,视群众困难为自己的困难;互留电话,便于日后联系。渐渐地,杨学兵在社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辖区群众也渐渐认可了这个精干的山东小伙,对杨学兵的称呼也由“杨警官”变成了“小杨”,杨学兵也会时不时蹦出一句本地方言来回应,逗得居民们乐呵呵。
一次次善举 凝聚爱心传温情
除了是一名社区民警,杨学兵还是一名“爱心使者”,从事社区工作9年来,他不断用爱心传递着善行义举。他曾经通过多方联系为辖区一名家庭困难的“换肾少年”募集了善款,帮助他顺利完成了换肾手术;还曾经通过网络媒体和大量的数据查询,帮助一名在外漂泊10多年的老人找到了浙江嘉兴的亲人。
杨学兵认为,要想更好地服务群众、帮扶弱者,光凭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紧紧依靠群众的力量,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在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杨学兵带领“璜泾警方服务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实际行动中宣传感召、广泛吸纳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加入志愿者行列,并与慈善机构、爱心组织协同开展各项帮贫助困志愿服务。
截至目前,杨学兵辖区志愿者人数已达316名,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帮扶群众3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