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根泉是苏州市吴中区人民调解战线的一名老调解员,当地百姓习惯喊他“老周”。
2015年5月,从苏州吴中横泾司法所所长岗位上退休后的周根泉,发挥“名人效应”,再次回到熟悉的“战场”,在横泾司法所驻地,注册成立“吴中区老周调解事务所”。
调解事务所成立至今,他带领团队在调解“阵地”用心、用情、用力化解矛盾,为群众提供法律法规咨询1800余人次,组织参与调解各类纠纷436起,调处重大疑难纠纷208件,防止矛盾激化280余件,重大死亡纠纷50多件。调解成功率、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
“巧解疙瘩保稳定,扎根基层促和谐。”苏州市吴中区司法局局长肖冬梅由衷地称赞。周根泉始终把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放在首位,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为民担当的真挚情怀。2019年,“老周调解事务所”捧回“江苏省金牌个人调解室”奖牌,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张“金名片”。
周到服务 当好“老娘舅”
“调解工作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况,要不厌其烦,服务周到,甘当定纷止争的解铃人。”周根泉认为,当好“老娘舅”不是选择,而是责任。家住横泾的李阿婆年近80岁,由于家庭矛盾被儿子赶出家门,无奈找老周帮忙。弄清来龙去脉,老周及时与李阿婆子女联系,一番苦口婆心,最终签订了赡养协议。
“有矛盾,找老周,准有法子!”解决晚年生活难题的李阿婆逢人便夸,老周是群众心中的“老娘舅”。
注册成立“老周调解事务所”后,周根泉还兼任吴中区人民调解协会会长,整天忙得像个陀螺。
“平均每天调解5起纠纷,过来咨询的群众一个接一个。”周根泉深知,做调解工作,要有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吃苦奉献精神无法驾驭。
一个由个人牵头成立的调解事务所,能发挥多大效能?老周依靠他作为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业务功底、多年积累的丰富调解经验,为周边群众提供免费咨询、调解等服务。
“为人谦和,善于做群众工作,他的话百姓听得懂,也愿意听。”当地群众都说,小到鸡毛蒜皮的家务事,大到性命攸关的人命事,许多纠纷当事人都慕名找上门。
老周调解事务所坚持规范化、制度化运营,配齐办公设施设备,制定规章制度,规范业务流程;事务所还不断拓展参与信访纠纷、诉调对接等工作,团队也由成立之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15人,成员涵盖老调解员、老教师、信访干部、退休法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乡贤人才。如今,“老周调解事务所”名气越来越响,业务也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根植沃土 总结“调解法”
“民无委屈不诉求,群众利益无小事。”对于调解,周根泉有自己独特的注释,要坚持心系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和谐之树只有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这片沃土,才能茁壮成长。
2016年,外来务工人员李某因经济拮据,向用工单位提前讨要工资未果,采取过激行为威胁,不慎在三米高处掉下摔成重伤,引发家属与单位间的激烈矛盾。
李某家属当场扬言全家都是艾滋病患者,如果处理不好就拼命。出于恐惧心理,没人敢上前。
“如果我也回避,那这个纠纷就会扩大!”面对剑拔弩张的现场,老周立即上前,依法安抚李某及其家属情绪,又反复与用工单位摆事实、讲道理,依法交心,最终双方当事人止戈言和,签订了调解协议。
为使团队既有胆子又有法子“啃硬茬”,老周总结出“五心调解法”,即耐心倾听群众诉说、细心捕捉细节、同理心分析评判、公道心给出调解方案、贴心跟进协议履行。
4年来,老周调解事务所未发生民转刑案件和因调解不当而上访案件。
泉润民心 念好“普法经”
“和谐稳定聚合力,德法同行润民心。”周根泉常说,直击百姓矛盾的焦点、难点问题,必须依法调解。法律如同甘泉滋润当事人的心灵,人民群众才会流下满意而又感动的泪水,调解才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前不久,太湖围网拆除工作进入攻坚期,尚有63户买卖未过户持证人,因买卖双方对补偿款分配存在较大争议无法顺利签约,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
时间紧任务重,老周调解事务所临危受命,带领团队迅疾分组前往横泾、光福、东山、金庭的当事人家中上门调解。团队日夜开工连轴转,放弃周末休息、中秋佳节家人团聚时刻,以“菩萨心”“婆婆嘴”和公平正义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使当事人在截止日期前成功签约。
“只要百姓和谐,苦一点我也愿意!”老周出色的调解业绩,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为维护辖区和谐,他聚焦矛盾易发多发的行业领域,关注重点群体、重大任务、重要节点等,与有关部门签订服务协议,为疑难复杂纠纷“把脉开方”,先后承接区法院诉调对接委托调解案件,区住建局年终农民工讨薪纠纷、太湖街道、越溪集贸市场等单位信访纠纷化解,成功办理“诉调对接”“访调对接”案件40余件。通过诉调分流有效减轻法院诉累,成功化解多起信访积案、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无一例再次信访。
与此同时,周根泉不忘念好“普法经”、甘做法治“播火人”,成立“德法行影视队”,深入各村(社区)放映法治电影,年均超60场次。部分成员还兼职法治副校长,进驻辖区中小学校、村(社区),为村(居)民、中小学生开展法治讲座,借助其自身及团队成员的基层法律工作者身份,担任横泾、越溪等村(社区)法律顾问。
如今,“老周调解队”一如既往,坚守平凡又心怀使命,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对群众的真情,调解不仅成了他们的事业,也成了一种责任、一份荣誉、一张闪亮的“和谐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