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法治文化扮靓“和美小镇”
2020-09-04 15:30:00  来源:江苏法制报

  初秋时节,漫步于昆山市周市镇珠泾村,绿树掩映之中,一个个农民集中居住小区设施完善,宽阔的道路上小汽车进出有序,绿化丛中布置了一些造型独特的法治宣传标语。走进村委会,橱窗、展板、护栏、走廊上还围绕不同的法治文化宣传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组组充满创意的几何图形、一幅幅生动清新的法治漫画,处处充满法治的气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在昆山市司法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周市镇把建设法治文化提升到社会政治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立足自身特点、当前实际和群众需求,努力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形制、主题文化鲜明、法治氛围浓厚,集文化阵地、产品研发、传播推广、法治实践于一体的法治特色集聚区,打造一个阵地多元、形式多样、气候“舒适”的法治文化特色小镇。

  打造精品法治文化阵地 因地制宜推动“多点开花”

  草木葳蕤,曲径通幽,市北村农民公园是周边村民茶余饭后爱去的休闲娱乐之地。占地50多亩的“尉州法苑”根据公园整体布局,分为“法、治、人、和”四大区域,苑内主干道分别命名为“法之路”“治之路”“人之路”“和之路”,将《宪法》《刑法》《劳动合同法》等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自然嵌入周边美景与休闲娱乐设施之中,成为村民“户外法治学堂”,被评为苏州市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昆山市司法局还与周市镇联合对其改造升级,融入唐小妹、唐明生、侯振康、肖丽娟等“周市力量”先进事迹,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法治素养的提高、法治观念的树立、法治思维的形成,非一朝一夕间一蹴而就,而是具有鲜明的长期性、基础性特征。周市镇将法治宣传和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近些年像“尉州法苑”这样的法治文化阵地陆续在各地建立起来。

  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市北农家书屋收有法治类图书百余册,去年发放各类法治宣传图书1000余册,是宣传法治文化的重要场所;长达200米的法治文化长廊挂有120幅法治宣传板面,可谓一步一景;集声光电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展示厅,多维度传播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以“弘扬法治精神,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周市镇司法所还因地制宜打造东方村、横娄村等一批贴近生活、服务群众的村民法治文化广场,推动精品法治文化阵地多点开花,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大力营造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氛围。

  青少年是普法宣传的重要目标群体。周市镇探索寓教于乐的新模式,依托兰泾生态园打造昆山首家少年儿童学法乐园——兰泾学法乐园,项目预计总投资90余万元,主要利用跷跷板、秋千、卡通漫画、卡通雕塑等形式,充分融入法治文化元素,让法治文化扎根校园。

  建设法治产品“研发区” 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

  小区停车问题一直困扰着永平家园内生活的居民,小区一直以来采取先到先停、非固定的停车政策,但部分居民却私自在车位上安装车位锁,造成停车资源的浪费,于是一些居民便向“老书记工作室”寻求帮助,在详细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之后,永共村“老书记工作室”的老唐书记亲自上门挨个地向相关居民解释停车政策,并邀请居民参加调解会议,最终部分居民主动将车位锁自行拆除,其余由物业公司进行强制拆除,这一矛盾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近年来,周市镇重点培养以村组干部为代表的“法律明白人”,充分发挥村组干部与困难群众“离得近”“叫得应”优势,形成示范带头效应。2012年,周市镇永共村成立老书记工作室,以唐振南、陆元生、陈彩琴等6名老书记、老干部为主力,同时还有8名青年志愿者,配合“老书记工作室”的各项工作,日常驻点村委会二楼办公。但凡涉及村民生活工作的一切大小事务,包括矛盾纠纷、民生保障、环境卫生、小区管理、动拆迁等意见建议,都可以由老书记工作室来处理。截至目前,老书记工作室处理调解各类事件约计688件。 周市镇还积极探索培育法治网格员队伍,实现矛盾纠纷网格内闭环处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除了将人民调解员及法律顾问入网格外,还将心理咨询师融入网格队伍,定期为网格员及群众开展心理疏导和辅导。

  此外,周市镇司法所与该镇文体部门、群众文艺团队等加强合作,编排小品《破镜重圆》、锡剧小戏《青春走向》、沪剧《血染姐妹花》等节目,将法律变“软”,以群众“听得懂”“看得见”的方式,引导群众在创作与欣赏中感悟法治观念,增强法治知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涵养法治舒适“气候” “三治融合”写出新篇

  老一辈革命家家风、先烈家风、模范家风、古代先贤家风、昆山望族家风及周市优秀家风……在周市镇鑫茂社区二楼,占地200平方米的家风家训馆古色古香,将先贤训诫、历史故事与镇域特色相结合,充分挖掘本土家规家训廉洁文化资源,成为周市干部廉政教育的载体、党员党性教育的阵地、群众思想教育平台,也是周市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家风家训与村规民约和公序良俗相辅相成,引导民众向善,融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补齐法治“短板”。周市镇积极开展“立家训、树家风”活动,齐步推进德治和法治教育,使群众从思想上强化自我约束,在行动上融入准绳规范,从源头上减弱犯罪的动机,涵养法治舒适“气候”。去年,市北村《村规民约》还作为6个全国乡规民约优秀范例之一,被国家七部委推荐点赞。

  以党建为引领,以和睦邻里为目标,周市镇还积极引导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老支书、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的工作经验和优势,带动更多思想觉悟高、奉献意识强的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农房动迁、村民矛盾纠纷、政策宣传等各方面的调解和协助工作,搭建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新平台。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