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禁毒” 科技缉毒精准、有效!
2020-06-15 11:23:00  来源:苏州日报

  在第35个国际禁毒日到来前夕,娱乐圈再爆艺人涉毒案件。据上海市公安局官微发布通报,曾被媒体誉为“炸场王”的脱口秀演员艾某(卡姆)除吸毒外,还涉嫌容留他人吸毒。卡姆涉毒一时登上了热搜榜单的第一位。网友们在评论区表示好奇:他在家中吸毒是如何被警察发现的?莫非又是传说中的“朝阳群众”立了功?

  其实,手指沾白粉闻一闻、舔一舔才知道是不是毒品,或者测出毒品纯不纯的画面,只会出现在老派的电影电视剧中。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以现有的科技水平,即使是躲在家中吸毒,也无需“朝阳群众”举报。警方通过技术手段追溯毒源,让那些自以为只有“天知地知”的毒贩心中“凉凉”,而这些科技手段,在苏州禁毒战队中屡立战功。

  5克冰毒假如扔进金鸡湖也能检出

  警察上门,毒贩躲避搜查,匆忙将毒品倒进马桶冲走,这样的桥段在过去影视剧作品中司空见惯。可在如今的“鉴毒师”眼中,这样的操作无疑是吸毒者自投罗网。因为这些冲入下水道的污水,正是给警察送去了找上门的重要证据。“现在别说是流入下水道的污水,就算把5克左右的冰毒偷偷扔进金鸡湖里,都能检测出来。”

  说这番话的正是长期与苏州公安合作的“鉴毒师”张瑜——未名环境分子诊断(常熟)有限公司,暨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分子诊断技术研究中心、环境分子诊断与毒情监测苏州中心的负责人。他所在团队的创始人是北京大学教授李喜青。李喜青从2012年开始,展开通过分析污水和地表水中毒品监测毒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2017年,该团队研究中心落户常熟,并与苏州市公安局合作,将“污水验毒”应用于毒品滥用评估、溯源查毒、精确打击等禁毒实战。“5克还是保守估计,按照杭州西湖的水量,3克冰毒投入湖中,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检测出来。”

  张瑜介绍,“污水验毒”的第一步是根据公安机关选定的区域进行采样,为客观、科学地反映毒品滥用情况,通常按照每季度1轮、每轮连续7天、每2小时采集一次的频率进行水样采集;第二步是运输,为确保水样中的活性物质不易分解,要通过冷链将水样送达实验室,并加入一系列稳定试剂保存;第三步就是在尽可能去除杂质之后,通过化学分析和物理手段,锁定目标物毒品。

  张瑜把这一过程比作“挑芝麻”。将水样看做是同样大小芝麻和砂子的混合物,假设芝麻是毒品,首先找一粒芝麻,将它打碎后确定成分,建立参照数据库。再从混合物中将所有形似的芝麻挑出来,将它们一粒粒打碎,与标准数据比对。只有数据完全一样,才能确定是毒品。

  过程看似复杂,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污水验毒的精度也越来高。张瑜介绍,以一个能够处理十余万人生活污水的一般规模污水处理厂为例,只要有2人曾吸食过冰毒,那么他们的代谢物混入污水流入污水厂就能够被检查出来。目前,“污水验毒”的检测范围覆盖40余种毒品目标物,在综合污水处理厂进水流量、服务范围、服务人口、人均用水量及环保、卫计等数据信息后,不仅能够分析毒品滥用情况、监测毒情,还能精准定位毒源。

  在2018年四季度市区污水毒品滥用常规监测中,检测人员发现有2个污水厂吗啡的千人均消费量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3倍。信息通报至禁毒部门后,警方立即展开行动,由此发现并摧毁了一涉海洛因的跨区域吸贩毒团伙,成功抓获9名吸贩毒人员,缴获海洛因100余克;在2019年3月监测中,某污水处理厂污水中甲基苯丙胺浓度远高于正常值,针对这一异常情况,当地禁毒部门会同检测团队开展调查,历时2个多月,逐渐缩小搜查范围,最终精确定位到制毒窝点所在的具体楼栋,抓获制毒人员,缴获一批成品毒品。该案也成为全球首个通过污水检测发现并溯源锁定窝点的案件。

  伴随着打击力度的升级,“污水验毒”在近两年中已在苏州10个市(区)实现全覆盖。在此过程中,检测采样分析数据中毒品滥用的情况也出现明显好转:摇头丸、可卡因在最近几轮的监测中均未检出;2020年2月进行的全市毒情监测,与2018年首次监测数据相比,毒品综合消费量、综合千人均消费量分别下降81%、79%;除常规毒品监测外,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非法研制情况也未发现。根据所掌握的这一系列数据对比,苏州市毒品滥用水平已在全国属于中低水平。

  一根头发丝儿就能揭开吸毒的“历史”

  “污水验毒”通过特定区域生活污水中毒品及其代谢物含量进行抽样检测,可以推算出该区域吸毒人群规模、毒品消耗量等,属于痕量纳克级检测,灵敏度非常高。而同样“威力无穷”的“毛发验毒”技术,则直接破解了吸毒认定时效的难题。

  吸食毒品后,人体的代谢物、血液、唾液等生物检材中都会留下毒品痕迹。但是,不同检材中毒品留痕的时间不一样,吸毒追溯期也就不同。比如,尿液中毒品追溯期一般不超过3天,血液中的毒品追溯期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一旦超过可追溯期,检材中的毒品成分就很难被检测出来。

  一些吸毒人员抓住这一“漏洞”,根据尿检时间提前几天停止吸毒,甚至通过多喝水、服用辅助排泄的药物加速毒品排出,以此躲避检查。这种情况曾让禁毒社工们一筹莫展。不过,在毛发验毒技术逐步推广以后,吸毒行为变得无处遁形。因为毒品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毛囊,毒品原体及其代谢物会被毛发中的角质蛋白固定,并稳定地保留在毛发中。记录吸毒信息的头发长出头皮后,毒品及其代谢物会随着头发的生长从发根一端往发梢一端迁移,由此,通过分段检验可以反推出被检测人员的吸毒史。

  近年来,苏州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法医毒物实验室与苏州公安开展合作,进行毛发验毒检测及研究方面的工作。实验室主任杨娅介绍,过去的血液、尿液检测需要到医院等封闭场所采集样本,而毛发可以随时随地提取,而且储存条件相对要求不高。同时和传统的检测手段相比,毛发验毒的时间大大缩短。通过清洗、研磨、过滤提取、上机检测等四个步骤。拿到最终的检测报告,只需要2至3小时。

  “头发的生长速度一般是一个月1厘米到1.2厘米,根据最新的《吸毒成瘾认定办法》要求,检测采样的毛发长度一般为3厘米。”杨娅解释,这并不等于说毛发检测只能发现三四个月的毒品追溯期,如果截取10至12厘米的头发,照样可以查出头发主人约1年前的用药信息。

  毛发验毒这么厉害,那么把头发剃光头,不就没办法检测了吗?这样的想法只能说“很傻很天真”。除了头发之外,验毒还能检测其他毛发,如阴毛、腋毛等。与头发相比,人体其他毛发的相对脱落较少,因此这些毛发能够检测出的毒品含量更高。

  另外,染发对毛发验毒是否有影响么?目前,毛发验毒检测使用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因此染发对毛发检测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染色后的头发中也可以检出很高含量的毒品成分。

  从传统单一毒品的检测,到能够检测出人体内八十多种毒物成分,禁毒科技不断进步,小小的头发丝,也在揭开越来越多想象不到的秘密。

  大数据平台锁定"零口供"毒贩

  新型毒品滥用的情况在发生变化,相应的检测手段需要更新,而更为基础的毒情线索排查系统也随着大数据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智能。

  胡大勇,苏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缉毒大队副主任,苏州市公安局重点人才,从事禁毒工作十余年来,始终奋战在缉毒第一线。曾化装侦查和毒犯交易,也曾挡住毒犯疯狂逃窜的车。睿智果敢,义无反顾,先后参与、指挥破获公安部、省公安厅挂牌督办的毒品大要案件85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300余名,缴获各类毒品150余公斤。

  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缉毒警察,胡大勇深知抓毒贩时的危险性。“他们身上几乎都有凶器,不是枪就是刀,而且由于贩毒是重罪,肯定会遭遇拼死抵抗。”也正因为如此,胡大勇和缉毒团队的成员们一直在禁毒大数据分析应用领域不断突破。

  在信息技术手段还没现在发达的时候,胡大勇就曾尝试,用最简单的方式人工采集整理缉毒数据,通过Excel表格实现搜索分析,为了更便于工作又改用Access数据库。后来,随着数据越来越多,他又开始研究制作网页和专门的涉毒信息数据库,并在公安技术和禁毒部门的支持下,主持研发了“苏州市公安局禁毒情报实战应用系统”。

  这套系统打破了传统人力情报为主的情报来源模式,解决了困扰禁毒实战的多个瓶颈问题,通过多维度挖掘,多标签组合检索,让一些看似没有联系的信息中彼此发生关联,从而找到共同点,发现破案线索,智能分析出高危涉毒人员及其团伙。

  此时,电脑屏幕的方寸之间就成了这些缉毒警的战场。虽没有直接面对毒贩的刀光剑影,也没有追车拦截的惊险刺激,但精准的信息研判同样令毒贩闻风丧胆。

  曾经在苏州“毒圈”,一个名叫“豪哥”的人小有名气,但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胡大勇仅凭这一个绰号、一个电话号码,开始数据分析,经过两年的时间,陆陆续续挖掘出和“豪哥”有密切联系的其他4人。而这4个人每人身后都有一个贩毒团伙。就这样,胡大勇破获了4起特大贩毒案。在最后一个案子中,“豪哥”也落网了。在胡大勇叫出“豪哥”真实姓名的时候,这名隐姓埋名多年的毒贩惊呆了。

  “这就是大数据的力量。”据了解, 为了应对禁毒工作面对的越来越复杂形势,迎合大数据时代先进理念,苏州市禁毒办从2018年起创新研发苏州市禁毒社会化工作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简称“苏州智慧禁毒”), 并在全国首创吸毒人员管理服务全流程电子签名盖章信息化台账。平台投入使用后,短短半年时间内,平台使用人次数突破30万人次,核查管控社会面本地籍吸毒人员1.1万名,核查率98.76%,尿检访谈各3万余次。

  目前,智慧禁毒平台2.0版正在建设中,平台建成后将继续优化、提档升级苏州智慧禁毒全方位、立体系工作成效。苏州市禁毒委副主任、市禁毒办主任、市公安局副局长冯晋介绍,“大数据+禁毒”必然将成为未来禁毒工作的重要模式,大数据可以广泛应用于禁毒工作的多个阶段和领域,实现全链条干预和介入,有力推动实现禁毒工作的有效性、精准性和科学性。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