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珊珊,女,共产党员,宿迁经开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审判员、一级法官。曾被国家版权局表彰为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个人”,先后被评为宿迁市十佳扫黑除恶先锋、宿迁市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先进个人,获个人三等功、优秀公务员等奖项。
在刑事审判庭的第十三个年头,孔珊珊的办公桌旁仍整齐排列着十余本手写工作日志。翻开这些按年份编码的笔记本,记录着每日待办的“证据复核”“庭审排期”,以及每周的重点工作等。这些从2012年延续至今的日志,详细记录了她审结的1700余起刑事案件的工作轨迹。
“刑案解谜人”在逻辑与细节中锚定真相
“孔法官,你之前判的张某诈骗案,刑期是怎么计算的?”面对被告人的突然来电,孔珊珊不假思索报出关键信息:“你作为从犯,退赔比例达63%,依法减轻处罚20%。”这种精准记忆源于她对每起案件的用心推敲,以及事后复盘,记忆才能如此深刻。
重大案件的办理更见真章。2024年某跨境诈骗案,孔珊珊直面跨境犯罪复杂性,严格审查电子数据、资金流水、聊天记录等证据,同时综合考量被告人的参与程度,区分“业务员”与“组织者”,手写阅卷笔记,制作“Excel表交叉比对”等,严格证据认定,排除非法证据,最终撰写了57页的判决书,实现精准判决,彰显了司法公正。值得一提的是,调入经开区法院以来,她所承办的案件无一发改。
“刑事审判是戴着镣铐的推理。”书柜里那排推理小说透露着她的思维密码,如何让沉默的卷宗开口说话,孔珊珊在推理文学的阅读爱好中,不断淬炼着细节洞察力,发现案件的“隐藏参数”。其办理的钟某某诈骗罪一案,通过审慎入微的阅卷与细致梳理,最终做出公正判决,该案被CCTV-12 社会与法《现场》栏目等多家媒体报道。
“多元调和者”在刚性与柔性间寻求最优解
“判刑容易,但如何让破碎的生活重建?”这是孔珊珊写在2023年工作笔记上的思考。某交通肇事案中,被害人家属在获得22万余元的赔偿金后,反悔不愿意谅解,并提起民事诉讼。检察机关建议对被告人判处实刑。而被告人已经64岁,平常以回收破烂为主要生计,其亲属四处借钱进行了赔偿。
孔珊珊两次向检察院发送补充侦查建议函,要求核实为何双方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出具前达成和解,以及支付赔偿款的详细过程,确定赔偿行为的合法、自愿,同时要求核实被告人的家庭情况、收入来源,判处实刑的说明等。
与此同时,孔珊珊主动电话联系相关人员,并进行现场走访,了解被告人的家庭情况,并联动民事诉讼承办法官,最终被害人与被告人再次达成赔偿协议,被告人额外支付了5万元的赔偿金。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该案的判决既保障了被害人的权利,也保留了被告人生存的尊严,让其能够更快重返社会。
“作为一名法官,我应该在办理的一个个案件中积累成长,在成长中实现自我价值、自我认同。”有刻度尺的毫厘不差,也有温度计的细腻感知,在罪与罚的天平上,孔珊珊寻求着刚性与柔性的最优解,认真书写“多元调和者”的专业注脚。
“司法播种人”从个案到机制的破壁之路
去年春天,孔珊珊坐在公检法同堂培训的讲台上,大屏幕上展示着最新制作的《浅谈如何办理虚拟币传销案件》。这不是她第一次转换身份,翻开孔珊珊自制的培训课件,图文并茂的页面令人耳目一新。给检察官授课时着重程序衔接要点,面对企业高管则侧重呈现职务犯罪风险,而为在校学生们讲课时,则是一起起“真实案例”的现场说法。
在司法延伸领域,她的司法建议总带着锐度与温度。针对办案中发现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监管问题”“寄递行业监管不当”等,她积极调研,发送司法建议,推动行业监管规范,《关于加强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监管的司法建议》获评全市法院优秀司法建议。
面对Web3.0时代的犯罪迭代,她以“技术反制技术”,不断扩展个人知识领域,快速补足相关技术知识盲区,在学习上、机制创新上不断“破壁”,成为更为专业的刑事法官。
“刑事法官的修行——把每个‘大概’变成‘确凿’,让每次‘酌情’都有‘标尺’。” 当暮色渐渐笼罩审判大楼,孔珊珊在笔记本最新页记录着明日安排。她始终保持着初次披上法袍时的敬畏,用近乎苛刻的严谨与持续创新的思维,在罪与非罪的边界线上,为司法公正标注出清晰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