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净化法律服务市场环境,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泗阳县司法局联合多部门开展法律服务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创新推出《致全县人民的一封公开信》宣传新模式,以“案例+普法”形式揭露“司法黄牛”诈骗套路,帮助群众擦亮“法治慧眼”。行动开展以来,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发放宣传信3000余份,覆盖全县13个乡镇(街道)、235个村(社区),累计举办普法活动56场,惠及群众2万余人。
一封信送上门,“黄牛陷阱”现出原形
“司法黄牛打着律师旗号,谎称‘有关系’‘包打赢’,最后往往卷钱跑路!”在众兴街道集市普法活动现场,工作人员拿着“一封信”,以真实案例向过往群众的揭露“司法黄牛”新骗局。该信通过“四招识别法”(查证件、核资质、辨承诺、明风险)和“五类常见话术”(如“法律咨询”“代办鉴定”“打官司包赢”等),生动对比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与非法中介的差异。同时,结合“法治泗阳”微信公众号、“法润民生”微信群等渠道同步宣传,形成“铺天盖地”的防骗声势。来安街道居民王某感慨:“以前分不清真假律师,现在看到这封送上门的信,一下子就知道怎么防骗了!”
追回五万钱款,“困境老汉”现身说法
《致全县人民的一封公开信》对全县102名律师和46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信息进行公示,方便群众“认对人”“找对所”从而“帮对忙”。“一封信”的及时到来,也让李老汉成功摆脱困境,争取到应有的权益。原来,2024年10月,王集镇村民李某因交通事故赔偿纠纷,被主动上门的本地“律师”黄某以承诺能争取到高额赔偿为由收取代理费5万元。收到“一封信”后,李某发现黄某并不在律师名列,自己可能受骗了。其旋即来到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反映情况,窗口咨询律师接待后向李某道清了事情前后,这才得知自己不仅错过最佳诉讼期,赔偿问题没得到解决,还损失了钱财,让本就穷苦不堪的生活陷入更深的困境当中。律师在安抚李某情绪后,当场帮忙联系了黄某,经过一番斡旋,成功帮助李某追回损失,并为其申请法律援助。
建立长效机制,“阳光工程”现时升级
在“一封信”基础上,泗阳县司法局进一步升级法律服务“阳光工程”,推出三项硬核举措。“蓝牌展架”亮身份:制作《警惕司法黄牛 谨防上当受骗》宣传展架,在法院、检察院、人社局、园区等重点场所公示全县律师事务所、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基本信息;全县109名村(社区)法律顾问悬挂“法治蓝公示牌”上门服务。“轻点手指”快查询:在“法治泗阳”微信公众号发布全县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信息查询通道,群众足不出户、点点手指即可核实人员身份。“自助服务”真便捷:升级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面启动“7×24”自助法律服务新模式,推动服务事项“自助办”;以“12348”热线为基础,安排法律援助值班律师接听群众咨询来电,推动法律问题“线上办”,目前热线日均咨询达30人次。
让群众敢维权、会维权,才是法治建设的真成效。下一步,泗阳县司法局将持续扩大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培训覆盖面,真正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司法黄牛”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