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泗阳县围绕基层社会治理“同心圆”治理,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六治”融合治理模式,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推动全县基层社会治理再上新台阶,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坚持党建引领,构筑好基层社会治理“桥头堡”。围绕“支部建在网格、资源整在网格、服务沉在网格”的理念,实现网格资源力量效能最大化。 优化整合划分成为网格党组织、综治网格、“微网格”,每个网格配齐配优“一长七员”,编制出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社会治理“一张微网”,进一步把网格织密织细。把支部建在网格上,实行党建网格、民情网格、综治网格“三网合一”,有效整合人力、物力、场地资源,形成党建带动综合治理、民生服务等完整链条。依托“小村说事日”、“网格议事会”、“网格服务联动日”、“网格议事亭”等机制、阵地,每周、每月定期走访送服务,每月20日结合党员活动日召开会议,就村居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征求民意,此项机制能够把镇、村两级干部、网格长、网格员、党员、调解员、治保主任、乡贤、等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网格,形成“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加强了基层社会治理力量的统筹协调,克服了基层社区社会治理力量和资源分散化甚至相互掣肘的弊端,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
坚持精细化网格管理,筑牢基层平安建设“基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突出一张网格管全域理念,将分散的治理力量、系统力量、管理网格等进行优化整合,把党的建设、综合治理、重点人员管控、应急管理、社会保障等工作统筹纳入基础网格体系。按照“责任主体划分到位,治理措施落实到位,社会问题解决到位、群众需求服务到位”的工作思路,将社会治理网格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设置村居执行网格,推动各级工作力量下沉,相应出台网格管理事项清单,明确纳入网格管理事项、标准及退出程序,实现“清单式管理、网格化服务”。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和重点走访、网格事项流转处置等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全镇”的全域闭环式治理模式。此工作做的较好的裴圩镇,2022年以来,该镇采集上报事件3000余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1210次,为群众代办服务事项400余件,累计开展特殊人员巡查走访8000余人次,参与化解邻里纠纷等各类纠纷200余件,增强了村居治理服务效能,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最大程度发挥基层网格作用,有效“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推进智能化治理,打造协同高效治理“联合体”。依托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及泗阳一体化APP,切实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治理优势,通过“党建+网格”延伸发现风险的第一感知触角,构建信息采集、民生诉求、风险防控的第一通道,做到“一网采集、资源共享、联动处置”。建立综合指挥调度、科学统筹配备、统一监管指导体系,形成前、中、后的全周期闭环工作机制,确保权限“接得住”、机构“设得准”、人员“用得好”。疫情防控期间,指挥调度中心发挥了大脑作用,及时向村居传达工作指令、编发疫情防控日报、疫情最新风险等级提醒等,大大提高了防控效率。目前,中心上报案件办结率100%。设立独立服务窗口,每月通过高频窗口“一体化”平台受理上报事件,形成“一口受理,一窗通办”办理流程,引进“数字治理”新模式,通过执法行为与平台数据双向反馈,加强违法行为背后的逻辑分析、问题研判,特别是安全生产、污染防治、违章建筑管控等重点领域,采取“专业+综合”双执法。先后开展联合执法百余次,拆除违建、解决河流两侧水产养殖污染等问题,大幅提升办事效率,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坚持“自我治理”,激活乡村善治“源头活水”。一是提升自治“源动力”。积极深化“党建+自治”社区治理新实践,完善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探索创新了“多方会谈、五步议事法”矛盾纠纷化解“3+N”机制、“多元融合共治”、“123+N”治理体系、“网格+”等工作机制方法,让村民实现自己管自己,充分实现“网格微自治”。二是强化法治“硬实力”。建立法治典型联评、法治宣传栏季换等制度,强化人民调解委员会、法治宣传队等队伍,建设“家门口”宣传阵地,夯实“战斗型”机制基础,“多样化”开展学法用法。目前开展公共法律服务系列活动150余次,集中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230余次,发放法治、平安宣传、反诈等资料6万余份。三是提升治理“软实力”。通过“树立好家风”“公益课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道德文化实践活动,培育家教家风,形成全民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好氛极围好环境,着力打造好特色品牌。通过持续推进服“五星级文明户”“平安家庭”等评选活动,树标杆,示范带动,形成全社会崇尚、学习、争做典型的良好氛围,全力打造精神文明品牌。着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以“美丽乡村”“文化长廊”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社规民约、科普文化、法律法规等,用群众喜闻乐见成的方式,生动地展现在群众面前。大力弘扬传统美德,通过开展“好人好事”“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让群众耳濡目染,有效获得促进村风、民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