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庆,2010年8月,怀揣着伸张正义、除恶扬善的理想,不远千里,背井离乡,在机缘巧合中考入了宿迁市宿城区人民法院。作为一名异乡来客,从此在宿迁这片司法热土上落地扎根,默默坚守着审执一线。一路走来,他经历了书记员工作的繁忙与纷杂、也体验过执行员的奔波与劳累、更直面过法官的无奈与焦虑,他始终不忘初心,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立志为审判事业奉献青春。从业十年,他累计办理各类案件近2000件,为他的单位、他的事业交出了自信的答卷。
初入执行,将思乡之情化为工作动力,在执行中收获归属感。
每一次面对执行受阻,看到增援的执行兄弟们火速赶到现场的焦急步伐,感受的是浓浓的关切之情;每一次集中行动,看到整齐划一的着装与车队,感受的是单位强大的有力支持;每一次收到当事人的感谢,看到鲜红的锦旗,感受的是职业的自豪感与荣誉感。
步入审判,面对问题与挑战,积极探索,妥善处理纠纷。
“法官,原告是长期放贷的 ,在当地都是有名的,你可以去当地问问,还有专门的门市,挂了牌子,只是最近才不干了”。法庭上,面对被告这样的抗辩,原告却矢口否认。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如何正确认定职业放贷人,成为每一个承办法官无法回避的问题。他突然想起,当下智能手机盛行,出借人会不会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催债、招贷、居间的信息,如果有,可以作为认定职业放贷人的有力证据。严庆当即要求原告当庭出示手机,打开微信朋友圈供法庭核查。果然,原告长期在微信朋友圈上发布了大量放贷信息,有大量现金堆放在办工桌上的照片、有贷款公司门头的照片、有“我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各位老板抓紧还钱”的催债宣言……。至此,面对原告不断的狡辩,他依法作出判决,大胆认定原告为职业放贷人的身份,有力打击了原告职业放贷人的气焰,维护了被告的合法权益。此后,他还总结出通过查看疑似职业放贷人银行账户流水,审查转账是否存在特殊备注如“借款”“利息”等,进而认定原告系职业放贷人的方法,有力增强的职业放贷人的甄别力度,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渐入佳境,注重裁判的社会效果,努力促进情法交融。
“审判长,她太不要脸了,这钱是借给其他人用的,她怕放飞了,才让我写的借条,我前前后后都还了不少了,现在那人也跑了,我自己本金都没要回来,她作为我姐姐还找我要利息,她太不是人了”“审判长,你不要听她的,这钱就是她借的,她之前还的钱都是利息,她是骗子,她的还款有很多是用我信用卡然后还款的。”法庭上,姐妹俩在实际用款人跑路后为数十万借款吵得面红耳赤,恨不得拳脚相加,完全没有姐妹应有的亲情可言。从案件实体上来讲,姐妹俩之间存在数笔借款,双方之间存在数年的转账流水,笔数多、转账原因复杂,在双方争议巨大的情况下,判决无法起到定纷止争的效果。通过多次协商,多种方案的选择,反反复复的变更,终于在严庆晓之于理、动之以情的“游说”下,姐妹俩达成分期偿还借款的调解协议,将这起亲情撕裂的闹剧及时消解,止步一审。
服务大局,助力诉前调解。
“严审判,我正在调解一个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原告的资金有可能来源于银行贷款,请你帮忙审查把关”“好的,马上到”“你这个资金来源于贷款,属于转借信贷资金,借款合同无效,你主张的利息不能支持,即使判决也是这个结果”。在严庆的解释下,原告从开始的抵触、激动中,慢慢平静下来,并接受了这个现实,最终与对方达成了调解。就这样,一个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在人民调解员和法官的共同主持下,原被告握手言和,平静的解决了纠纷。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余生将与可爱、可亲、可敬的同事们一道,继续在法治的道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