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叶春花参加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举办的生态环境研讨会,听到一位教授极具感染力的主旨发言。在发言中,他提到位于云南和西藏之间的卡瓦博格雪山,当地居民视她为神山,在山脚下平移而行,心怀敬畏,感受威严和神奇;登山队员曾为了征服她的海拔高度,垂直而行,带来的是一场震惊中外的灾难。
这座山倍受争议,最终于2000年以颁布法律文件的形式禁止攀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因文化和信仰而备受尊敬、禁止攀登的山,引出环境保护不仅靠法律,更多的是靠文化和教育的话题。他的发言让全场气氛迅速变得流动起来,令人充满感动,倍受鼓舞。
2021年2月,司法护“绿”进校园作为全区重点创新项目上报,是回顾和综合考虑了这7年辖区环资审判所走过的历程,从起初的严厉打击,到后面持续多年的恢复性司法,逐步建立起因地制宜的环境资源新理念和一个纵横交织的管辖机制,在这样的理念和机制下,传统的环资案件大幅下降。
宿迁市宿城区法院助力党委政府对当地持续了30年的废旧物资加工模式顺利转型,对洪泽湖、骆马湖及新沂河河道采砂案件进行严厉打击,判处被告人200多人,两湖一河水域河道采砂实现零盗采,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最为典型的是作为骆马湖水质风向标的银鱼在消失多年后又回来了;在沿湖的3个县区15个乡镇,开展20场次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巡回审判后,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数量下降迅速,司法保护取得较为明显成效。
尽管如此,作为法官,在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无能为力的事,如家庭困难的农户以食用为目的,毒杀3737只单一品种的野生鸟,猎杀数量占到整个大陆该物种总群数量的1.8%,被依法判处了刑罚和百万元的鸟类资源损失费。即使当事人有能力赔偿,在短期内也已无法修复其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一村民为了赚取利益,不惜将毒害性垃圾填埋在自家宅基地,在一场雨雪后污染物迅速扩散,填埋自家宅基地造成污染一样侵犯公共利益,其无法承担高额的处置费;跨省倾倒污染物仍然频发,非法倾倒阵地已从城镇转为农村偏僻的池塘、废弃的养殖场。
此外,人们随手的一个行为,带给动物的却是无尽伤害,比如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海洋里的动物除了吸收塑料颗粒外,也吞食了更多的口罩。诸如这种情况,不是靠严惩和恢复性司法,甚至不是光靠法律就能有效解决。从司法角度来说,关口前移开展预防性司法,成本最低,最易落地。从长远来看,效果最好的是环保进学校,通过司法护“绿”进校园专项活动,让生态文明理念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地生根。
环资审判不仅需要专业的法律知识,更需要情怀和大爱。在开展司法护“绿”进校园活动过程中,叶春花得到很多回馈,更坚定了当时的初衷。不到两个月时间,她和同事已开展12场司法护“绿”进校园活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的热情更打动了他们。有小学邀请他们去上课,校长提出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让全校老师和党员上环保课,然后各个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全校2200名孩子全部参与环保法治教育,学校以环保作为切入点,纳入学校3年规划中;一所中学全校1000余名师生,参与“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主题活动。
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他们对一起非法猎杀二级动物白天鹅的案件进行庭审。5名当事人在庭审前交纳修复费用,用于购买一对疣鼻天鹅落户于宿迁动物园。这一对天鹅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有所小学组织全校孩子通过“小手拉大手”方式,参加恢复性司法案件中天鹅的征名活动,了解天鹅案件背后的故事,从诗经等传统文学中,结合宿迁生态立市的背景及当地的文化给天鹅取名。2000个名字的背后是2000个家庭的参与,环资审判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在无形中得到更为有效的落实,生态保护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递。
记得在一所学校的报告厅,播放非洲象被猎杀的视频,当猎人举枪的慢镜头出现,9岁的男孩子站起来了,在座位上用力摇摆双手,嘴巴里念叨说“不要,不要”。这一个动作一个词语持续了近半分钟,直到远处的大象轰然倒下,男孩子大大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心痛和愕然。
在环保的司法课堂,没有什么比这一幕更能触及内心,这也是为什么环资审判持续地开展专业化审判。从一颗小小的象牙制品案件出发,了解近百年来非洲象、亚洲象的历史变迁,包括查询联合国公布的大象数据变化及邀请专家出庭释明猎捕大象的危害性,把一颗象牙制品与更为遥远的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