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以德治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新境界
2020-11-30 15:18:00

  11月10日,宿迁市以全国第二的总分荣获中央文明办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前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揭开宿迁再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的秘密,得益于该市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今年5月,宿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创优年”活动的实施意见》中,可以看到该市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推动道德文明水平实现新提升作为目标,形成文明涵养市民道德水平,市民道德水平的提升,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的良性循环。“正因为我们充分发挥了德治教化作用,大大提升了社会治理内力,让宿迁这座文明城市不断前行。”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孙继标说,“2017年我市以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后,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关系,以强化德治体系建设、打造特色德治品牌、营造德治建设浓厚氛围为抓手,抓巩固、促提升、重长效,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文明城市建设。2018、2019年连续两年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测评成绩及市区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位居全省第一,创造性走出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互促共进的特色之路。”

  以人民满意为宗旨,推动民生持续改善

  宽敞整洁的街道、摆放有序的摊位、文明行驶的车辆,再也不见原先的道路凌乱,到处摆摊的景象……11月17日,走入沭阳县章集街道老商业区,这里的一切令人眼前一亮。

  为了改变老商业区脏乱差的局面,章集街道投入资金50余万元、出动人力300余人次、出动机械12台,用于老商业区的整治工作。对于整治之后的环境,老商业区开酒楼的段月明直言道:“现在路铺上之后,宽敞干净又漂亮,周边的店铺也不好意思占道经营了!我们的幸福感一下子就得到提升。”

  宿迁市委、市政府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最急需的诉求抓起,在推进重大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同时,更加注重在小菜场、小公厕这样的“可感化”民生实事上下功夫,把创建触角延伸到市民日常生活的各领域,努力让群众“得实惠、可感受、更满意”。

  三年来,先后开展十大专项行动、文明宿迁示范工程、十大提升行动,排定创建实事项目283项,高标准建成“城市之家”8个,新改建菜市场9个、公厕123座,70座机关单位公厕对市民开放,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83个、背街小巷105条、棚户区317万平方米,清理城区公共空间废弃强弱电线缆24.68万米、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13万个、更新升级6350辆公共自行车,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断健全。正因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群众的平安满意度不断增强。

     

  以人人参与为路径,凝聚全民共建合力

  “小康的时光幸福的模样,人民的向往是前行的方向……”11月16日,走进沭阳县沭城街道新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阵阵悠扬的音乐迎面而来,循着声音来到二楼文娱活动室,“夕阳美”社区歌舞团的成员们正在团长张重菊的带领下排练节目《小康时光》。

  有阵地才有根基,有活动才有活力。去年3月,新桥社区立足群众精神需求,把邻里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为一体,以党建为引领,整合社区2800平米阵地资源,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将阵地合理划分形成“一广场”“一中心”“一课堂”“一舞台”,设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社区书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让辖区内9000余位居民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园。

  “站在这宽敞明亮的舞蹈室,别提心里多高兴了。”参加排练的居民石国庆告诉记者,“前些年,我一有空就打麻将,家里人意见大,心情也因为总是输钱不开心。现在我每天到这里唱歌、跳舞,不仅锻炼了身体,心情也变好了。我还加入了社区志愿者团队,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提供志愿服务,觉得生活充实又有意义。”

  该市坚持一手抓宣传一手抓实践,积极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广泛发动,强劲造势,用社会治理的方式,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文明城市建设的工作格局。三年来,该市、区策划开展“家在宿迁 文明有我”“大手拉小手 文明再出发”等系列主题活动1.2万余场次,参与群众近200万人次,编印发放《宿迁市民文明手册》等宣传资料350余万册,设计发布具有地方特色的公益广告11大类57套398幅,新建主题街头小品215个。被动员起来的各行各业、各界群众团结协作、互爱互助,积极参与各类创建活动,65万余名志愿者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4万余场次,市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得到极大提升。

  他们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市域社会治理文明程度的标尺,在市级主流媒体常态开设“文明大家谈”“文明城市不打烊”等专题专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2018年以来,年均征集群众意见建议5.5万余条,人情往来减负、子女教育等11项意见集中的问题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群众对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的支持率和参与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得到大大提升。

 

  以细节管理为抓手,涵育城市文明特质

  “听说在这里办宴席,桌子、椅子、厨具免费用,不丢面子,还省钱。”11月12日,正在扩建的宿迁市宿城区埠子镇夏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吸引很多村民前来参观,“算下来,办一场宴席,要比在酒店省一半钱。”村民赵如俊说。

  宿城区大力实施人情新风“五大行动”,与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创评活动同步,按照“健全一个新风(红白)理事会、修订一部新风公约(村规民约)、绘制一批新风文化墙、设置一批新风红黑榜、设立一批新风办事场所、打造一支新风宣传志愿队、出台一套激励保障制度”标准,有序推进人情新风“宿9条”示范村居建设。

  针对基层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人情往来名目多、负担重等问题,宿迁市委将2020年确立为“人情消费减负年”,创新出台《人情新风“宿9条”》,发布10天内,人民网、新华网等87家主流媒体发布报道1.2万余条,累计点击量超6000万次,微博话题持续多日占据热搜榜前列。为此,他们深入开展人情新风倡导、实践、示范、自治、规范“五大行动”,1—8月,全市人情事项同比减少31.2%,户均人情消费降低43.1%,切实减轻人情负担,弘扬文明新风。

  城市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低,是城市文明的关键。宿迁以细节管理为突破口,把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作为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生动实践。他们着力打造“规矩宿迁、秩序宿迁”,先后制定完善《文明交通严管办法》《市区养犬管理办法》《广场舞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10大类100多项规范性文件和城市建设管理标准导则,用良法善治引导群众遵纪守法。

  创新开展“车让人、人快走”等主题活动,形成互动、文明、和谐交通秩序。目前宿迁市区无警路口行人、非机动车守法率在98%以上,有警路口达到100%,市内公交车、出租车礼让率近100%,私家车礼让率达95%以上,城市文明交通指数持续保持全省第一。

  推进文明行为立法,出台《宿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并于2020年7月1日正式实施,制定实施全国首部设区市层面社会信用综合性法规《宿迁市社会信用条例》,打造了诚信宿迁的品牌。

  始终把人的文明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核心,在推行宿迁规矩、形成宿迁习惯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社交活动中的不文明行为,2018年6月,修订推出《宿迁文明20条》2.0版,深入开展“文明倡导、文明劝导、文明规范、文明实践”四大行动,引导市民践行文明规范,争当文明使者。

 

  三年来,选树全国道德模范1人,省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5人,“感动宿迁”人物及提名奖40人(组),宣传市级典型207人,挖掘凡人善举3.2万人,全市学模范、当好人蔚然成风。

  实践充分表明,宿迁通过推动城市治理水平与文明程度同步提升,充分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用道德文明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新境界,开创了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