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系民之所盼、发展之基。近年来,海安大公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综治中心”)扎实推进基层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整合多方资源,优化运行机制,构建“1+4+N”基层治理体系,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切实解决群众所期所盼,持续提升镇域治理现代化水平。
整合资源,让矛盾纠纷“一站化解”
“来这边补办身份证,顺便还咨询了法律问题,真是太方便了。”家住大公镇王院村的张先生对综治中心的周到服务赞不绝口。
大公镇综治中心以“流程做减法,服务做加法”为宗旨,科学设置“一厅四区”,即接待大厅、研判分析区、矛盾调处区、信访接待区、综合功能区,按照“集中办公+随叫随驻”模式,推动派出所、司法所、信访等政法力量整体入驻,建设、民政、人社等12个部门随叫随驻,接待大厅设置有户籍办理、法律咨询、矛盾纠纷受理等在内的八个接待窗口,力求群众诉求办理“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最好不用跑”。
同时依托南通综治中心一体化平台,全要素录入矛盾纠纷,及时分流,实现简易纠纷即来即调,复杂纠纷团队协调,专业纠纷部门联调。
为进一步保障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大公镇对照规范化建设要求与本地实际,制定受理办理、排查整治、分析研判、情况报告等机制,对基层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进一步细化指引。
联防联治,让平安幸福“触手可及”
“五组发生一起光伏安装纠纷事件,麻烦网格员通知村干部一同到场处置。”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正通知网格员赶赴现场。
不一会儿,民(辅)警、村干部、网格员共同到达现场,经了解原来村民张先生在副房周边架设支架安装光伏,影响邻居农作物采光,因而产生口角。经过多方调解,张先生同意拆除支架,仅将光伏安装在主屋之上。
为促进非警务类警情高效处置,综治中心创新非警务类警情联合出警制度,派出所接警后及时出警,指挥中心负责联系网格员、民调治保主任、分工干部共同到场,对于重复警情,由支部书记亲自到场,大大提高了矛盾纠纷的处置率,非警务类警情现场处置率达到87%。
“公安蓝”守护万家灯火,“网格红”串联民生温度,近年来,综治中心将警务区与社会治理网格精准匹配,通过力量联动、数据联采、矛盾联调、风险联排、隐患联处“五联机制”,实现治安防控从“单兵作战”向“合成作战”升级、风险处置从“事后兜底”向“前瞻治理”转型。
挂牌接访,让群众诉求“落地有声”
现年57岁的大公村民唐女士20岁时出嫁盐城,后因感情不合离婚,一直在外漂泊,无固定收入来源,近期,因年老多病,居无定所,想回原籍建房居住。
今年3月,唐女士来到大公镇综治中心,在党政领导挂牌接访公示栏上看到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杭小燕的手机号码。
“我当时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拨通了上面的电话,没想到不仅接通了,还帮我解决了生活问题。”唐女士说道。
接到电话后,杭小燕主动包案接访,组建由民政、国土、建设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包案组,经多部门共同协商,安排古贲花苑一车库作为其临时居住房屋,并为其申请落实了政策性兜底帮扶措施,解决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今年以来,综治中心在醒目位置公开全镇党政领导干部的姓名、照片、分工范围以及联系电话。来访群众可以根据自身的诉求自主选择接访领导,打造“群众点将,领导接招”的精准接访模式,自中心成立以来已化解初信初访13件。
综治中心是倾听群众难事、化解群众愁事、服务群众实事的主阵地,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平安枢纽”。大公镇将持续扎实推进镇村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亮点,让老百姓遇到问题有处可诉、诉求有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