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高新区胡集街道:“小崔”来帮忙 忙出司法为民新格局
2025-06-17 09:22:00

  海安市胡集街道地处城郊结合部,工业企业827家,占高新区工业总量三分之二,共有15个村居,总人口近6万人。辖区工业企业集中,业态交织,人员复杂。今年来,海安市司法局胡集司法所充分发挥“小崔来帮忙”工作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弱项短板,深化细节管理,着力创新提升,因地制宜开展各项工作,赢得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融合:筑起基层司法为民“硬底子”

  工作室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将公共法律服务项目纳入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模范等“五老”的作用,推行“五老”信息收集制度,为工作室融入“德治”力量。在日常入户走访、收集民意的同时,针对简易纠纷,通过唠家常等方式,一线走访,一线调解,随时发现解决群众的小问题小矛盾,避免“小事拖大”酿成大问题,同时吸纳各村(社区)法律顾问、律师组成“红色帮帮团”,为辖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劳资纠纷化解等专业法律服务,为工作室融入“法治”力量。

  蓄势:培育法治营商环境“软实力”

  工作室立足服务街道中心工作,联合工会、商会和行业协会,开展“产业链+法律服务”专项活动,清扫企业法律风险“盲点”,找准职工权益保护“痛点”,助企纾困,让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汇聚律师、法律顾问等专业人才入企开展法治体检,共同讨论分析企业运营遇到的各类问题。体检中,工作室发现辖区某食品有限公司与职工陈某存在劳动争议:陈某在该公司为企业、学校等单位配送蔬菜。2025年春节期间,因陈某在公司客户群内发送不当信息,给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春节后工作了5天,公司就安排陈某休息,实际是让陈某自行离职。陈某知道公司意向后,与公司沟通,因结算工资问题引发矛盾。工作室主动介入,同时邀请街道社保部门参加调处。工作室采取“背靠背”“面对面”等形式,通过释法说理,帮助争议双方友好协商,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突破:推进公共法律服务“零距离”

  工作室联合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利用法润民生微信群、电子显示屏等不断延伸法律服务触角,真正实现公共法律服务“零距离”。年迈老人李某是享受“零距离”公共法律服务的受益者,李某与子女因赡养问题发生纠纷,因年老体弱且出行不便,村法律明白人得知此情况后,立即反馈给司法所,工作室第一时间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并组织调解,经过努力,当事人很快达成了调解协议。李某拉着小崔说:“感谢你们,没想到我一个出不了门的老人还能在家解决问题!”

  守正:人性关怀共筑平安“防火墙”

  工作室始终坚持“一线工作法”,将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对象置于全局工作中谋划、研判,利用社区矫正对象集中教育,加强社区矫正法宣传,以案释法,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进行多方面感化教育,用法治人文关怀共筑社会平安“防火墙”。辖区社区矫正对象钱某,因重大责任事故罪被判处缓刑两年半。今年初,某建设公司对钱某提起追偿之诉,要求钱某承担赔偿责任。工作室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带领“红色帮帮团”律师上门为其提供相关法律服务,帮助钱某解决了燃眉之急。

江苏长安网 © 2012 版权所有

中共江苏省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苏ICP备13051230号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