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普通的一天,清晨六点半,樟树在晨光中舒展枝叶。南通市海门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孔大鹏的办公室已响起键盘的敲击声,与窗外鸟鸣交织。点开审判质效分析报告,他习惯性地在重点数据旁做了标注:“40.31%诉前调撤率来之不易,但建工案件的委派流程还需优化。”这位扎根基层法院20年的老法官深知,每一份数据背后都是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上午的调解室:多元化解建工纠纷
“你这个案件通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唐会长的沟通,双方已经初步进行过结算,建议你通过调解,我们法院来确认,不仅节奏快,还省去了诉讼成本……”孔大鹏经常去建工调解室看看,引导当事人自行协商。“好的,我接受这个方案。”自去年推动南通建筑法学会入驻海门法院调解以来,这样的场景常常出现,半年左右通过非诉方式有效化解建工纠纷60件,标的额超4000万元,为当事人省时、省力、省钱。
烈日下的厂房:将纠纷化解在现场
下午是一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开庭,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工程款,被告抗辩原告外墙施工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多处漏水,但不能明确具体的位置。“现在休庭,我们大家一起去悦来镇现场勘查。”对于需要现场调查的案件,孔大鹏说走就走,“有些纠纷,只有到现场看了才心中有数”。时值初秋,暑气未收,烈日当空,孔大鹏满头是汗,仍坚持爬上屋顶,走遍每层厂房,记录着每个漏水点,对于案件走向了然于胸。“被告主张的漏水问题确实存在,被告要求扣减部分工程款是合理的,但从现状看,总体影响较小,被告主张扣减的金额过大。”面对眼前的真实现状和耐心劝解,双方终于达成了调解方案,“孔庭长,感谢你大老远的跑一趟,我们同意调解”。
回程的车上:化解交房群体性纠纷
一天就24个小时,有效办案时间更少,一刻也不能耽误。从悦来镇回来有半小时车程,正好“煲个电话粥”。“喂,王律师,某小区虽然已经交付,但卫生间未按设计安装窗户,确实存在质量问题,购房户要求支付违约金有合理基础,考虑到你公司资金短缺,能否以部分抵扣物业费部分现金的方式解决?”经过有效沟通,开发商表示同意。“赵法官,你再征求一下购房户的意见。”通过灵活的履行方式和调解,在与承办人赵卫平法官的共同努力下,该系列案最终达成调解并实际履行,避免了群体性纠纷,并入选了南通中院房地产纠纷典型案事例。
夕阳中的会议室:让法治薪火代代相传
日已西斜,五楼会议室点亮了灯,年轻法官助理小吕正在向孔大鹏汇报“我在法庭学调解”活动方案。人才培养是他最挂心的事,经常与年轻同志谈心谈话,引导他们快速成长。“方案非常好,注意与各法庭之间的对接,及时总结经验。另外你还是要在调研文章上发力,展现研究生的实力。”由于在青蓝对接工作中的长期耕耘,他获得了海门“逐梦东洲公务员练兵活动”十佳导师称号,撰写的“三阶六步”工作法入选海门组织部导师帮带工作法汇编。
星光下的沉思:以工匠精神雕琢司法作品
夜色渐深,孔大鹏还在电脑前“指耕不辍”。这是一篇难啃的判决,他常说,裁判文书是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一场对话,也是司法品格的一面镜子。裁判文书的写作,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每落笔一字,都需在法理与人情的天平上反复掂量;每成文一篇,皆是对职业信仰的一次叩问。他时而敲击键盘,时而静坐沉思,时而翻起了《民法典》,直到深夜,终于完成了最后一个句号的校对,心中充满了放松和释然。他就是这样认真对待每一个庭审和文书,先后获评江苏省百优庭审和百优文书,是基层少有的“双百法官”。
这样的一天,是千万基层法官的缩影。从晨曦到星夜,从法庭到建筑工地,他们用脚步丈量司法为民的温度,用汗水浇灌公平正义的土壤。当又一起纠纷消弭,那些在案卷中生长的法治年轮,终将化作群众触手可及的获得感。正如孔大鹏常说的,“法官也是老百姓,帮老百姓就是帮自己。我们办的不仅是案件,也是别人的人生,更是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