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基层治理成效,南通市通州区司法局、区调处中心坚持传承和创新“枫桥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综合机制,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多元化解。通过搭平台、建体系、推行建设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等举措,全力打造“双向融合、六方联动、多元共治”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通州模式”,“调”出矛盾纠纷化解“同心圆”,助力矛盾纠纷化解更高效、更快捷。
统筹协作 联合指挥 难点化解更多元
社会矛盾纠纷处理绝非单兵作战,重在多部门联合。通州区司法局坚持多元协作、多方参与,打通调解难点,助推矛盾纠纷在源头化解。他们坚持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积极组织整合与公安、交管、卫健、市监、人社、信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妇联、法院等资源,打造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了“一个中心统筹、一张网络覆盖、一套机制化解、一套制度考核、一套办法奖励”联合指挥系统,开创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职能部门业务指导、公检法司整体联动、调处中心日常管理、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取得“1+1+1>3”的显著效果。
贴心服务 触角延伸 痛点化解更及时
“很多矛盾都是由小问题引起的,越是群众身边的烦心事,越要主动发现,提前介入,尽快解决。”走进位于川姜镇的南通市通州区家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进门就是宽敞明亮的接待大厅,工作人员们随时解答来访者的各类疑问和纠纷。
“有什么问题到这来解决,很方便,不用到处跑了。”陈先生是一家家纺店的老板,竖起大拇指为维权的体验感点赞。
川姜镇作为南通家纺产业发展高地,近年来涉及家纺知识产权纠纷数量逐年增加。为此,在2021年通州区专门在此成立涉家纺行业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旨在对涉及家纺知识产权纠纷进行专业性调解。陈先生还说。如今,越来越多基层工作者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到群众身边,主动发现问题,排查化解隐患。
据了解,涉家纺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以来,他们根据相关指导意见,建立专利侵权判定咨询专家库,搭建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渠道,知识产权“调解+行政+司法多轨制”保护模式高效衔接,并与南通家纺快速维权中心、通州湾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紧密合作,采取“线上、线下”联合受理的新模式。充分运用江苏省高院“微解纷”、江苏省司法厅“苏解纷”等信息化平台,深入打通知识产权维权通道,打造数据共享、智慧调解,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不仅如此,他们还针对其他矛盾纠纷突出领域,延伸服务触角,相继建成医患、消费、价格、婚姻家庭等19个专业调处机构,推动司法实践向着“专业化”迈进。另外,区委政法委联合区法院、公安局、司法局制定出台《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实施方案》,充分依托“道交一体化”平台打通中间环节,实现交通事故矛盾纠纷“一站服务”“一网通办”“快处快赔”......
点线成网 统筹有力 堵点诉求更畅通
“嘀嘀——”先锋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内,报警声音响起。“看来社区又遇到难调解的矛盾了。”中心负责人赶忙打开附近上传的信息,仔细分析起来。
巨大的液晶显示屏,一次可以呈现几十个摄像头实时传输过来的画面,还实时更新着网格员采集到的各类信息。这就是南通市通州区先锋街道花园村的智慧管理平台,160个监控探头安装在交通要道、人员聚集场所、铁路两侧等,一旦发生突发紧急事件、重大矛盾纠纷,平台可立即进行画面切换,并调度附近的网格员赶往现场处置。
花园村负责人介绍,这一智慧花园管理平台,依托“互联网+”,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触角前移,及早发现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变上访为下访”、将“被动受理”改为“主动服务”,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花园村将群众诉求就地解决的做法并非个例。近年来,通州区致力于打造非诉讼纠纷解决“1+2+14+N”综合平台网络,依托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1个中心,依托区法院、区信访局建立2个分中心,依托镇街公共法律服中心建立14个镇级中心,依托各村(居)司法行政服务站建立N个村级中心,逐步建立起区、镇、村三级矛盾纠纷化解架构,通过区镇村三级调委会、调解工作室、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党员骨干引领作用,下沉网格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有效化解矛盾,就地解决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接下来,通州区司法局、区调处中心将继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党的群众路线在司法一线扎根生长,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