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映日,“渔”歌互答。在风光旖旎的海门港畔,停泊着一艘艘归港的渔船,也坐落着这样一座“无讼港乡”法庭——曾被表彰为全市“优秀人民法庭”的南通市海门法院包场法庭。
包场法庭基于辖区特殊地理区位,因地制宜推出“无讼港乡”党建品牌,以“包场老娘舅”调解工作室为支点撬动非诉解纷和诉源治理新引擎,以“支云e站”为新动能打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将司法为民理念贯穿于保护渔民渔业的实践中,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用法治守护“港乡”平安祥和,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新期待。
前移司法服务
将渔业劳务纠纷化解于诉源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包场法庭不断前移司法服务,通过情、理、法激活诉源治理,最终“息事无讼”,达到抓前端、治未病的应有之义。
今年2月,船东某甲的渔船在海区准备作业生产拉起渔网时,发现船员某乙未起床,前往船舱召唤时,发现其已经死亡。经法医确认,排除了刑事案件的可能性,死因为猝死。法官了解情况之后,应海门港新区调解委员会的邀请,前往渔村参与该纠纷的诉前化解。经耐心地安抚死者家属情绪,组织双方调解,进行释法明理,由于构成工伤或侵权的依据不足,基于人道主义和公平原则考虑,给予死者家属适当补偿。这既是对死者利益的保护,也有效平衡了双方的利益,兼顾了公平和正义。
抓前端、治未病。港新区作为海门最大渔业海港,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鱼货交易、追索劳动报酬、船员受伤等纠纷。为此,包场法庭将“包场老娘舅”调解工作室融入地方调解体系,充分整合调动人民调解力量,形成诉源治理的合力,诉前妥善调解涉船员劳务报酬等各类案件。调解工作室近年共调解成功案件600余件,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健全联动机制
为渔港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协同共治一盘棋,多元解纷全覆盖。”诉源治理并非一家的“独角戏”,包场法庭全力参与地方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4·30风灾”期间,由区政法委牵头,在港新区管委会组织下,包场法庭联合村干部参与港新区商业街因风致损纠纷调处工作。损失板房为某海洋公司用来出租给外地为主的商户,主要业态为餐饮和超市。干警深入倒塌板房,现场安抚商户情绪,为商户提供法律咨询和司法解决方案,并联系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生鲜物品临时转运安置问题,避免扩大损失,受到商户好评。
连点成线,纵横成网。包场法庭与海门港新区联合建立了“社会治安联防联控审务工作站”,入驻海门港新区综治中心,依托“审务工作站”与相关部门共同开展涉渔纠纷诉前化解。近两年来,参与港新区联防联控会议22次,法官进网格60余次,将渔业纠纷源头化解,更高效地推动渔港产业振兴。
“渔”法相约
为渔民提供个性化司法服务
“听涛观海凝伫立,月落晨钟促日升。”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包场法庭干警忙碌的身上,与胸口那抹“法徽红”相映生辉。
“法官,我给船老大开了三年船,到现在还有部分工钱没付,我可以在包场法庭起诉吗?”“别人买我的海鲜拖欠的钱还没付,现在找不到他人了,这可怎么办啊?”正值伏季休渔期,法庭干警前往东灶港渔业村,为80余名“船老大”送上一节“渔法相约”民法典课程。课上,围绕民法典绿色原则,讲解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课间,赠送渔民法治“大礼包”——《漫画民法典》;课后,“点单式”法律咨询台前也排起了长队,法庭干警耐心解答渔民关心的伏季休渔政策以及船员工资支付等方面问题。随后,登码头、上渔船,给渔民宣传海洋渔业生产中雇佣双方间订立书面合同的重要性。
作为港与乡之间的“普法前哨”,包场法庭不断将“船上解纷、港口普法”融入日常工作中,选取典型案例,通过法律宣讲、以案释法的方式进渔村、上渔船,让“小案件”发挥“大效应”。近两年,包场法庭在港新区开展巡回审判10余次,普法宣传7场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500余份。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群众的需求面前,包场法庭始终以“无讼港乡”为理念,以实际行动、实在举措不断便利当事人诉讼,努力让公平正义更加可见、可触、可感,实现“化四方之戾气,致港乡于无讼”目标。